理想汽车销量下滑,产能压力增大,竞品影响明显

走进北京长楹天街的理想汽车门店,气氛有些冷清。

销售经理在角落刷着手机,台面上摊着几份新出的车辆说明书。

一位看上去三十多岁的男士,手里还攥着别的品牌的购车资料,低声问了句:“现在订i6,得等到过年才能提车?”销售的回答干脆利索:“订单太多,产能实在跟不上。”空气里弥漫的,不是新车的味道,而是一种淡淡的焦虑。

这不是侦探小说里的凶案现场,却有同样紧张的气氛:证据都摆在案发现场,就等谁来拼出完整的故事。

理想汽车销量下滑,产能压力增大,竞品影响明显-有驾

如果我是那位顾客,大概率也会犹豫。

一家卖得正火的品牌,突然交不出货;想要的车型,等车时间长得像一场感情长跑。

你会继续等下去吗?

还是掉头进了对面的蔚来乐道店?

有些决定,表面看是买车,实则像是在填一道选择题:在时间与信任之间,你押注哪个?

回到案情本身。

理想汽车的销量,10月同比下跌38.25%,已连续五个月下滑,核心业绩数据也一并滑坡。

理想汽车销量下滑,产能压力增大,竞品影响明显-有驾

新款i6订单看着很美——七万多,仿佛在为品牌正名。

但实际交付却步履蹒跚。

“缺芯少料”这种理由,三年疫情后多少有点审美疲劳,但这次显然不是原材料的问题。

产能卡壳,成了理想汽车的阿喀琉斯之踵。

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一场早有伏笔的连锁反应。

理想在增程+纯电双线并跑的道路上,一边端着老本行L系列增程SUV的饭碗,一边又急吼吼推新i系列纯电。

i8上市遭遇对撞测试舆论暴击、MEGA起火召回、i6产能不足,三座大山压得理想喘不过气。

与此同时,竞品的动作一刻没停。

理想汽车销量下滑,产能压力增大,竞品影响明显-有驾

问界、零跑、乐道等新势力,价格战、配置战、交付战,一波接一波。

证据链并不复杂。

理想原本凭借L系列和“彩电冰箱大沙发”标签,成了家庭SUV市场的明星。

但产品周期到了瓶颈,竞品们瞄准同一个细分市场,堆料加码、降价促销。

原本认为“理想主场”的六座SUV,忽然变成了“血海厮杀”的角斗场。

更要命的是,i6交付周期一拖再拖,消费者的耐心和忠诚,终究抵不过即买即提的诱惑。

场面多少有点像刑侦剧里,原本的头号嫌疑人,突然发现案发现场的每个人都有作案动机。

理想陷入“四面楚歌”,其实并不神秘。

理想汽车销量下滑,产能压力增大,竞品影响明显-有驾

第一,产能是最直接的短板。

7万多订单,本应成了年底的业绩救命稻草,但没有制造和交付的能力,这些订单就是一串数字,没法变现。

第二,纯电路线的转型阵痛。

i8上市负面舆论、MEGA起火危机、i6交付延迟,每一个节点都像是剧情反转,把好不容易筑起来的品牌信任,一点点消耗掉。

第三,竞品围剿。

零跑用“半价理想”撕开价格防线,问界M8打入40万元区间,乐道L90直接贴身肉搏——每一个对手都不像是单纯抢客户,更像是在“找茬”:你理想会做的,我也会,而且更便宜、更快交付。

这里面,其实有个值得咀嚼的专业悖论。

理想汽车销量下滑,产能压力增大,竞品影响明显-有驾

理想的品牌势能还在,i6订单是真多,但交付能力拉胯,短期业绩一落千丈。

这就像有人中了彩票,却发现领奖柜台还没开门。

如果明年产能跟上,数据可能又会反弹——这不是鸡汤,而是基本市场逻辑。

但同时也别忽略,消费者的耐性和品牌口碑是消耗品,一旦被竞品趁虚而入,很难再回到原点。

闲话说到这,难免有点黑色幽默。

理想当年凭家庭标签吃遍大江南北,一转头竞品们都学会了“彩电冰箱大沙发”。

这场技术和市场的“土味军备竞赛”,有点像大家都在做热干面,却非要把配料表写成西餐菜单。

零跑创始人那句“买惯了香奈儿的用户,偶尔也买一买优衣库”,用在理想身上,多少有点辛辣。

理想汽车销量下滑,产能压力增大,竞品影响明显-有驾

曾经的豪华体验,如今面对“半价竞品”,免不了要和时代的价签较量一番。

从专业视角讲,理想的困境本质是多重变量叠加的“系统性风险”。

产品生命周期末期,旧车型L系列性价比下滑,新车型交付受阻。

市场竞争格局剧烈变化,用户忠诚度难以单靠“品牌滤镜”维持。

再加上负面舆情的放大效应,品牌公关成了高压线。

更微妙的一点在于,国产新能源本身就处于“技术-市场-舆情”三重周期的剧烈波动期,理想不过是率先体感寒流的那一个。

说到底,这场“销量滑坡”不过是行业周期和市场心理的缩影。

L系列的边际效应递减,i系列的爬坡又遇阻,产能短板、竞品围攻、舆情发酵、技术周期,每一条都是变量,单拎出来看都不致命,叠加在一起就成了“黑天鹅”。

理想汽车销量下滑,产能压力增大,竞品影响明显-有驾

就像做案现场的微小细节,单独看都不起眼,拼在一起却能决定案子的走向。

我个人的判断是,理想还没到“生死线”。

但这轮风暴之后,理想必须解决产能与产品更新的双重难题。

否则,手里再多订单,也只是PPT上的风景。

市场不会等待任何一家车企慢慢修炼,不进则退,是唯一的行业铁律。

至于未来,真正值得追问的,或许是这样一个问题:在技术、产品、产能、市场、舆情全面加速的今天,什么才是新能源车企最不可或缺的“护城河”?

是工程师文化,用户运营,还是资本与产业链的深度绑定?

理想汽车的此番遭遇,只是这个问题的最新注脚。

案子还没结,证据还在增长。

你觉得,下一个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会是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