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轮轴比遭打脸,车企技术造假为啥越来越猖狂?

你以为买车就是买个代步工具?那你可就想简单了。最近车圈的这些事儿,真是让人哭笑不得。雷总的“轮轴比”被人扒得体无完肤,理想汽车那个“两块1500兆帕钢等于3000兆帕”的神逻辑更是把整个汽车圈都给逗乐了。

这些看起来荒唐的技术错误,真的只是一时口误吗?还是说,车企为了营销已经不要脸面了

雷总的“轮轴比”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雷军最近搞了个新名词叫“轮轴比”,还说得特别来劲,什么“3倍轮轴比”、“能塞下3个轮胎”。听起来挺唬人的,不过专业人士一看就乐了:这不就是把轴距除以轮胎直径吗?搞得好像发明了啥新技术似的。

更有意思的是,这事儿一出来,东风日产、智己这些品牌也跟风了,都说自家车也有“3倍轮轴比”。我就纳闷了,这些车企的技术人员都干啥去了?连这种基础概念都不把关?

要我说,这就跟当年小米那个笔记本“比硬币还薄”的营销手法一个套路。说白了就是用花里胡哨的概念糊弄消费者,以为大家都不懂技术呢。

理想汽车的“钢材神话”更是离谱

雷军轮轴比遭打脸,车企技术造假为啥越来越猖狂?-有驾

如果说雷军的“轮轴比”还算是文字游戏,那理想汽车工程师那句“两块1500兆帕钢等于3000兆帕”就纯粹是数学没学好了。这话一出来,整个工程界都炸锅了。

按这个逻辑,我拿两张一百块钱,是不是就等于一张两百的?这不是扯淡吗?材料强度可不是简单的加法题,这连中学生都懂的道理,一个汽车工程师居然能说出口。

更让人无语的是,这种明显的错误居然还能通过各种审核流程,最后公开发布。这说明什么?说明车企内部的技术把关已经形同虚设

营销当道,技术靠边站的时代

咱们再说说东风奕派那个“红色卡钳”的事儿。人家明明就是个塑料罩子,非要包装成什么“红色卡钳”,这不是欺负消费者不懂车吗?真正的高性能卡钳那可是实打实的金属制品,价格老贵了。

现在的车企是咋想的?把营销部门当成了技术部门的老大,什么都要包装,什么都要概念化。技术细节被简化成“3倍”、“1+1”这种便于传播的符号,专业性完全被抛在脑后。

我一个朋友在某车企工作,私下跟我抱怨:“现在公司开会,技术人员说话都没人听,营销那帮人说啥都是对的。搞得我们这些搞技术的,感觉自己就是个背景板。”

这种风气是怎么来的?

雷军轮轴比遭打脸,车企技术造假为啥越来越猖狂?-有驾

说到底,还是因为现在的汽车市场太卷了。大家都想着怎么出圈,怎么制造话题,怎么让消费者记住自己。技术实力需要时间积累,但营销概念可以一夜之间火遍全网

你看看现在的发布会,哪个不是搞得跟相声现场似的?各种新概念、新名词满天飞,听起来挺玄乎,其实仔细一琢磨,就是换了个说法的老技术。

更要命的是,这种做法还真有市场。很多消费者就吃这一套,觉得概念越新越好,数字越大越牛。车企一看有效果,那还不得变本加厉

监管部门终于出手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乱象也引起了管理部门的注意。最近工信部就发话了,禁止车企使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这些模糊的表述,必须用“组合驾驶辅助”这种标准术语。

还建立了什么一致性检查、信用黑名单这些机制。我觉得这招挺管用的,至少让那些想糊弄人的车企收敛点。

毕竟出了事故可不是闹着玩的,前两年那些因为辅助驾驶出的交通事故,教训太深刻了。技术宣传可以夸张,但安全问题绝对不能含糊

消费者也不是傻子

雷军轮轴比遭打脸,车企技术造假为啥越来越猖狂?-有驾

说实话,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精明了。你糊弄得了一时,糊弄不了一世。那些靠概念包装起来的产品,用不了多久就会露馅。

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说,刚开始大家都不懂,各种续航里程、充电速度的宣传满天飞。现在呢?消费者都学精了,知道什么是NEDC工况,什么是WLTP标准,你想忽悠人?没那么容易。

我身边好几个朋友买车的时候,都会上网查各种测评,看专业媒体的分析。信息越来越透明,想靠包装概念卖车的路子越来越难走

技术才是硬道理

中国汽车工业这些年确实发展得不错,特别是新能源领域,咱们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了。但这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对技术严谨性的要求。

汽车是工业制造的皇冠明珠,这话一点都不夸张。一辆车涉及的技术领域太多了,材料学、机械工程、电子技术、软件开发,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要命。

所以我觉得,不管营销多重要,技术始终应该是第一位的。那些想靠概念包装走捷径的车企,迟早会吃亏的。

行业需要回归理性

雷军轮轴比遭打脸,车企技术造假为啥越来越猖狂?-有驾

现在这种浮躁的氛围真的需要改改了。车企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技术研发上,而不是绞尽脑汁想怎么包装概念。

消费者要的是真正好用的产品,不是花里胡哨的营销。你的车开起来舒服、安全、省心,自然会有人买单。整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最后砸的还是自己的招牌。

我觉得那些真正有实力的车企,应该站出来抵制这种风气。用实实在在的技术说话,而不是靠概念忽悠。这样整个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写在最后

从“酒香不怕巷子深”到“全民皆营销”,时代确实变了。营销的重要性谁都不能否认,但绝对不能以牺牲技术严谨性为代价。

汽车关乎人身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希望那些车企能够清醒点,不要把消费者当傻子。毕竟,欺骗可以得逞一时,但信任一旦失去,就很难再挽回了。

你们觉得呢?这些车企的做法是不是有点过分了?还是说这就是市场竞争的正常手段?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特别是那些买过这些品牌车子的朋友,实际使用体验到底怎么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