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摩托车圈里有个事儿挺有意思,起因是一句不经意的大实话,结果却牵出了一家国产厂商背后一套相当高明的市场策略。
这事的主角,就是张雪机车和他们那台备受瞩目、号称要冲击世界顶级赛事的三缸跑车——820RR。
很多人,包括不少资深车友,一开始都觉得,这车既然要去跑WSBK世界超级摩托车锦标赛,那肯定是厂商用来提升品牌形象的“门面”产品,跟咱们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估计就是个天价,看看热闹就得了。
可没想到,这个普遍的看法,直接被厂家老板张雪本人给“纠正”了,而且还是通过一个挺戏剧化的方式。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位圈内人士叫阿柴,在和朋友聊天时就表达了上述观点,觉得820RR就是个比赛的噱头,不是卖给普通人的。
这话传着传着,就传到了张雪耳朵里。
一般厂商老板听到这种话,可能也就一笑而过,但张雪的反应却很激烈,他连夜给这位车友打了个电话,很认真地澄清了这件事。
他说,大家完全误会了820RR的定位,这车绝不是让大家看得见摸不着的“神车”,而是准备了一整套“组合拳”。
除了有一台专门用来参赛的顶级版本外,还会面向市场推出高、中、低三个配置的民用版本,目的就是既要站在世界赛场上为国产品牌争光,更要让不同预算、不同需求的普通车友,都能有机会体验到接近赛车级别的性能。
这通电话透露出的信息量非常大,它不仅解释了一款新车的定位,更展现了国产摩托车品牌一种全新的、更加成熟和自信的玩法。
要理解这套玩法为什么说它高明,咱们得先简单了解一下WSBK这个比赛的规矩。
这个比赛之所以被称作“量产车的巅峰对决”,就是因为它有两条硬性规定。
第一,你拿来比赛的车,必须是在市面上公开销售的量产型号,而且还得卖到一定的数量,这就堵死了那些只想造个一台半台的“实验室怪物”来参赛的路。
第二,你去赛事官方那里登记备案的车型,必须是你这个型号里性能最好、配置最高的那个市售版本。
这两条规则说白了,就是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性,让赛车和咱们在店里能买到的车有直接的血缘关系。
所有车队改装赛车,都是从同一台高配市售车开始的,基础是一样的。
这就意味着,赛道上那台轰鸣的820RR赛车,它的核心技术、车架和发动机的底子,跟消费者能买到的高配版是同根同生的。
这也从根本上保证了,即便是将来推出的低配版820RR,它的基因里也带着赛道血统,性能的起点就比普通街车高出一大截。
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张雪透露的这三个民用版本的具体信息,就能感受到其中的诚意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减配降价”,而是针对不同消费群体非常精准的“定制化”方案。
首先是大家最关注的入门版,价格定在五万出头的区间。
这个版本给出的核心数据是135匹马力和191公斤的整备质量。
这是个什么水平呢?
在五万块这个价位,市面上绝大多数车型还在努力向100匹马力靠拢,而820RR直接把性能标杆拉高了一大截,可以说对同价位产品形成了“降维打击”。
而且,它还标配了像泰斯克卡钳、渝安减震、可变阀门排气和电子油门这些实打实的配置。
这对于预算有限,但又怀揣着一个跑车梦的年轻消费者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
它不是让你“够用”就行,而是让你用一个亲民的价格,就能实实在在地触摸到高性能摩托车的门槛。
接着是中配版,价格预计在七万以上。
这个版本可以说是为进阶玩家和追求品质的消费者准备的“甜点”。
动力提升到了145匹,重量还减轻了5公斤,变成了186公斤。
性能的提升是全方位的,配置也换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国际品牌,比如KYB的全可调减震、布雷博的刹车卡钳、倍耐力的V4轮胎。
不仅如此,连发动机内部的气门都换成了更轻、更耐用的钛合金材质,轮毂和排气也用上了锻造工艺。
甚至还配备了一块6.2寸的安卓导航仪表,科技感也拉满了。
这个版本在性能、品质和日常使用的便利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既能满足赛道日的激烈驾驶,也能胜任周末的休闲跑山。
最后是高配版,价格来到了十万以上的级别。
这台车的目标用户非常明确,就是那些追求极致性能、不妥协的核心玩家。
它的配置可以说是全面向赛车看齐,进一步轻量化,动力也再次升级。
刹车系统用的是布雷博顶级的GP4卡钳和RCS上泵,减震是欧林斯的全可调产品,排气系统是全段钛合金,连发动机里的连杆都是钛合金的。
更夸张的是,连车架和后摇臂这些核心结构件都采用了锻造工艺。
可以说,这台车除了没有贴上赞助商的贴纸,其硬件水平已经和那台准备征战WSBK的赛车非常接近了。
它满足了那部分最硬核的玩家对于性能和操控的终极幻想。
从这套高中低的布局我们能看出,张雪机车这次的思路非常清晰。
它不再是过去那种要么造廉价车走量,要么造一台昂贵的“形象车”束之高阁的简单模式。
而是通过参加世界顶级赛事,把最尖端的技术研发出来,然后再通过技术下放,把这些成果应用到不同价位的产品上,让所有消费者都能从中受益。
赛道上验证过的稳定性和高性能调校,最终都转化为了普通人花几万块钱就能享受到的驾驶乐趣。
这不仅是为品牌赢得了荣誉,更是实实在在地回馈了市场和消费者。
这种既敢于在国际舞台上“秀肌肉”,又愿意俯下身子倾听国内消费者声音的做法,确实体现了中国制造业如今的底气和格局。
这背后,是一种对自己技术实力的自信,也是对市场规律的深刻理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