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跑高速,右后轮胎突然胎压报警。那感觉忐忑得很,毕竟出门带备胎这事我也没太重视。这鬼地方,离修车厂近,但也还得跑十多公里。车里刚好有个小电动打气泵,我停路边打了气,打完继续开,心里还琢磨着:这小家伙还能撑多久?
结果坚持了大约40分钟,胎压报警又来了。屁股后面撒气,不算快,但也让人挺紧张。算算时间,我就没换备胎,想着改天回家再说。到家前,胎压警报一直响着,有点烦人,但还没到熄火停靠那种地步。心里嘀咕,真的还有必要带备胎吗?这次经历算我一个亲身体验。
去修车厂那会儿,我琢磨着拆轮子得费多大劲,毕竟过去修胎都得先卸下轮胎,用机器扒开,再找漏气点。哪知道现在活儿变得这么简单。修理工凑过来,熟练地拿根尖利的工具戳轮胎,然后拧了瓶液体,灌进去,再转上好几圈轮胎,贴了个胶,就差不多完事。他还说:以后要是再扎钉子,拔出来就好,车胎能自己‘愈合’。
听得我有点懵。咋感觉修车技术都快赶上医疗手术了?我就想,靠这玩意儿,以后备胎是不是真不必带了?车里带个小打气泵,或者修理工用的这种液体胶水就得了。毕竟多数漏气都慢得能撑那么40分钟开回家。
我甚至脑补了一下这个液体胶的原理,虽然没证据,猜测它其实是能粘合胎内橡胶微孔,起类似止血的作用。虽然样本少,但得说这技术对付小针孔漏气挺靠谱。
当然有人说,一旦爆胎咋办?我开车20多年,身边朋友也不少,谁撞到真爆胎的?没有,顶多扎个钉子。即便突然爆,救援电话都在,一年两次免费救援啥的。我就纳闷了,备胎那块铁疙瘩,既重又占地方,还影响油耗,竟然还得常年背着,实在鸡肋。
我的一个修车网友当时还吐槽,备胎那货,就是喝你油的漏网之鱼。我刚翻了下之前的笔记,觉得这说得挺准。你看像我车,备胎占了不少后备箱空间,平时用不上,还得担心备胎气压,真麻烦。
和别的同价位SUV对比,他们都直接标配修补液,甚至连备胎都省略了。像我们这边卖的某国产品牌,居然用充气封堵组合装置替代备胎配置,厂家说成本更低,车轻了,环保了。我体感下来,油耗真的降了大约0.2L/百公里,这对长跑的人来说,不算小数字。
但我承认刚才说备胎用不到有点泛,毕竟也有人担心大面积爆胎风险,比如开在碎石路段或者高速上高速胎突然爆裂那种。这种风险虽低,但存在。话说回来,这样极端状况,要不要带备胎就得个人权衡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看,维修工具越来越智能,液态补胎剂这货渗进胎体内部,修补效果还能维持几千公里,修车工说得够稳我都信。平心而论,备胎这种配置,虽然安全感满满,但用处逐年递减,倒不如多带几瓶补胎液和便捷打气泵靠谱。
说到这儿,我不禁疑问——当驾驶成为一种日常,车辆设计是不是应该更懂用户?没准未来汽车备胎这个东西会彻底成历史遗留物。你觉得呢?你车里还带备胎不?有没有遇到过需要靠它救场的紧急情况?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