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发烧而生”到“为交付而战”,小米汽车为何成行业焦点

你有没有发现,小米汽车自打上市后,整个科技圈、车圈甚至咱们普通吃瓜群众的八卦群都炸了锅?

一台车提车要等上大半年,甚至一年多,这“盛况”我还真是头一回见。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小米曾经不就是卖手机的吗,啥时候变身“网红造车巨头”了?

更离谱的是,竟然有人说“小米现在一辆车赚的毛利,相当于卖五千六百台手机”。

这事儿靠谱吗?

这里面到底是黑天鹅,还是新的风口?

说实话,这账我得好好扒一扒。

话说,小米去年推出那款SU7,坊间传闻一度拼不过抢房,订单堆得像春运的高铁票。

直接秒变“理想型”,可不止是名字贴切,更是因为真抢不到。

后续那个SU7 Ultra,标价都快摸到50万天花板了,结果还得排队!

别说普通老百姓,连不少行业大佬都挑灯夜战,拼了命也要上车。

到了今年,YU7一出来,热度再升级。

订单量、交付量双双爆表,要不是工厂扩建,估计后台都得冒烟。

从“为发烧而生”到“为交付而战”,小米汽车为何成行业焦点-有驾

你以为小米只是圈一波流量,噱头而已?

真不是。

人家财报一晒出来——

今年第二季度,光汽车这一项销量就超过8万台,相关业务营收达到213亿。

毛利率,26.4%。

来,算笔账,乘一乘,毛利润是56个亿。

再除一除,每台车差不多挣将近6.9万。

比我的年终奖都厚道多了!

那手机这一头呢?

4240万台销量,455亿进账,但毛利率只有11.5%。

实际下来的毛利润刚超52亿,平均一个手机赚12块多。

啥?

12块,可能不够咱们点个外卖。

这差距,有点魔幻吧?

也就是说,卖一台“小米SU7”,就等于手机端拼了命搬了5600台货。

从“为发烧而生”到“为交付而战”,小米汽车为何成行业焦点-有驾

造车真的是暴利吗?

这逻辑有点讲不通呐——毕竟大家都说,新能源车前期巨亏,哪有啥利润可分?

可人家小米就是这么神奇。

这账明显没毛病,华丽丽的一台车顶5600台手机赚的“毛利”红彤彤摆在那儿。

那关键的问题又来了:

为啥我还天天听到手机圈在喊赚钱,车圈反而经常各种“血本无归”?

难道这就是卷出来的新商机,还是雷布斯开了挂?

其实得聊清楚“毛利”和“净利”这两个概念。

毛利,说白了就是“营收减去直接成本”,你把原材料、人工费用、零部件扣一扣,剩下就叫毛利润。

但净利呢?

那可是要再减掉研发、管理、营销、摊销一大堆开销。

啥研发“烧钱机”、广告“吞金兽”,一个都不能少。

手机行业发展到这一阶段,成本、体系、渠道都早稳住了。

你说开发一款新手机,周期、资源还能比拼当年?

更何况小米供应链都像打游戏打通关那样顺溜。

而造车这一摊,可完全不是这个路数。

初期研发砸的钱能买下一栋写字楼都不新鲜。

但为啥毛利还那么高?

有业内人实话实说:新能源新车首发阶段,定价空间大,有技术和“品牌粉”做护城河。

再加上小米这波操作,啥“米粉文化”、啥“生态互联”,通通加成。

买车的、蹲点抢车的,都是自家人,情怀加科技buff直接拉满。

那定价,真不是按手机那套成本加成来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你真以为毛利代表了公司进账?

太天真。

纯利润和股东最后落袋的“真金白银”,那才算数。

小米汽车目前净利还处于亏损期,这谁都知道。

可人家说了,毛利才是最能反映赚钱实力的“原生态数据”。

从“为发烧而生”到“为交付而战”,小米汽车为何成行业焦点-有驾

前期布局,摊销压力大,净利润看着不美,可是随着交付走量,摊薄之后,蹭蹭往上涨。

这不明摆着,未来一天比一天滋润嘛!

其实大浪淘沙,智能手机市场格局早就尘埃落定,拼到最后还是得靠高附加值、品牌溢价、生态联动玩新活。

小米把“人人一部米”快玩成段子了,还能指啥花头?

真要冲营收、拼利润,必须拉上新赛道。

造车,不仅是顺势,更是找新出口——这不是小米一家车厂的故事,背后是整个传统手机厂的命运转折点。

小米一夜之间变汽车公司,是不是有点“洗心革面换新行”的意思?

别说公司怎么转型,市场都认了——1.4万亿港币的总市值,靠汽车贡献已经不止盖过比亚迪,妥妥全球第三,吊打一干传统造车“老炮”,直追特斯拉丰田。

谁还敢小看?

“赌上一生声誉”的雷布斯,这把操作要是再不叫成,那什么才算创业神话?

有网友开玩笑:别人出圈靠热搜,小米出圈直接让投资人笑掉大牙。

从“为发烧而生”到“为交付而战”,这跨度,属实拉满。

讲真,要不是造车,小米还能有今天这样身价倍增的画面吗?

铁打的公司,流水的风口,风口到了猪都能上天——市场不是不识货,而是弄清楚,什么才是能撑得起未来的票子机器。

小米造车,既是技术升级,也是命运转向的“绝地反击”。

还记得当初微博上的段子吗?

“手机不好卖了,造车才靠谱。”

没想到真给他说对了!

站在门槛外头再看一眼——拼死拼活卖手机,挣点毛毛雨。

一脚踩汽车,钱袋子鼓得像开外挂,市场还乐意买单,这谁不心动?

但慢着,这泼冷水也得兜底说一句。

一路暴利能维持多久,产能扩出去、竞争加激烈、消费者开始精打细算,真还能“刺猬满身刺”?

没人敢打保票。

更何况,新造车势力涌现,群狼环伺,今天SU7火爆,明天又有别家出新花样,烧钱大战才刚刚拉开序幕。

不过话也别说绝对。

现阶段小米汽车的毛利构成,确实把手机甩出银河几光年,表面风光那是真风光。

可接下来谁等得住、谁熬得过,谁合伙人够狠、供应链够强,谁赢到最后,没人能剧透。

市场凶险,花无百日红。

小米如果继续保持“米粉信仰”般的社群黏性,再能在智能体验、生态一体、品牌打造上练好内功,没准还能在下一个赛点起飞。

从“为发烧而生”到“为交付而战”,小米汽车为何成行业焦点-有驾

要说结论,小米从手机公司变身汽车大厂,这路子走得有勇气,也有点天命之感。

现在贴标签,“小米手机公司”?怕是得摇头笑出声。

没人跟钱过不去,市场最实诚,群众投票管用。

说到这儿,估计大家也有自己的看法了:

你觉得小米造车暴利这事,真能持续多久?

还是说,风口过后一地鸡毛,造车圈的赢家变天比手机更快?

来唠唠呗,你站哪队?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