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了一份2025年更新的新能源电驱动系统资料,一口气看了28款主流车型的电机配置,看完只有一个感觉——这行业,真的越来越卷了。
从五菱宏光MINI EV那台20kW、自然风冷的“小玩具”,到蔚来ES8后驱那台300kW、峰值扭矩500Nm的“性能猛兽”,差距比人和博尔特跑百米还大。
但更让人震撼的不是性能本身,而是背后技术路线的快速迭代和分化。
先说电压平台。
目前大多数车型还在用400V系统,像比亚迪海豚、大众ID系列、埃安S这些主流选手都是。
但你看采埃孚给路特斯Eletre配的那套225kW电驱,直接上了800V扁线电机,还有法雷奥西门子给奔驰EQS做的六相电机,也奔着更高电压去。
一句话:400V是现在,800V是未来,1000V已经在路上。
再看冷却方式。
A00级小车基本靠自然风冷,省成本、结构简单,比如宏光MINI和宝骏E100。
但只要往上走,水冷就成了标配。
不过现在高端玩家已经开始玩“油冷”甚至“油水复合冷”了。
比如尼得科给极氪001配的200kW电机就是油冷,华为的多款三合一更是上了液冷+油冷双保险。
为啥?因为高功率密度下散热压力太大,水冷都压不住了。
集成度方面,“三合一”已经是主流中的主流。
电机、电控、减速器打包成一个模块,省空间、降重量、提效率。
像联电、蜂巢、华为、蔚来自家都在做。
但更有意思的是“多合一”的出现。
比亚迪搞了个“八合一”,长安也有“七合一”,把OBC、DCDC、PDU这些全都塞进去,简直是电驱界的“全家桶”。
电机类型上,永磁同步依然是绝对主力,效率高、体积小。
但异步感应电机也没死,反而在高性能车上找到了第二春。
蔚来、华为问界M系列用的都是异步电机,虽然效率略低,但过载能力强、高速表现好,还不怕退磁,适合飙车党。
转速方面,15000rpm已经不算稀奇,16000rpm成了中高端车型的标配。
华为的几款电机直接干到17480rpm以上,采埃孚给路特斯配的更是冲到17000rpm。
高转速意味着更高的功率密度,但也对轴承、润滑、NVH提出了更高要求。
还有一个趋势是“两挡变速器”的回归。
以前电动车都是一挡固定齿比,省事。
但现在蜂巢搞出了135kW两挡三合一,显然是为了兼顾低速爆发力和高速巡航效率。
虽然结构复杂了点,但在性能和能耗之间找到了新平衡。
最后说说材料和工艺。
扁线绕组正在取代传统的圆线,导热更好、槽满率更高。
SiC碳化硅器件也在逐步替代IGBT,开关损耗更低,支持更高电压平台。
这些细节上的进步,才是推动整个电驱系统进化的底层动力。
总的来说,这份28款电驱动的盘点,像是一张新能源汽车的“肌肉图谱”。
从低端代步到豪华性能,每一块“肌肉”都在进化。
未来几年,拼的不只是电池续航,更是电驱系统的综合战斗力。
谁能在集成度、效率、成本之间找到最优解,谁就能在下半场赢得话语权。
出品方:QDSJ
发布时间:2025年
本文由【报告派】研读,输出观点仅作参考。精品报告来源:报告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