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N+11”砸钱裁员:3万人阵痛换电动化生机?

奔驰此次大规模裁员,最直接的导火索是奔驰近年来持续的销量与利润下滑。数据显示,奔驰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销量同比下降12%,其中中国市场销量暴跌27%,而其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腰斩(下降55.8%)。

面对如此业绩压力,裁员成为快速降低运营成本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公司目标是到2027年每年节省约50亿欧元。

奔驰“N+11”砸钱裁员:3万人阵痛换电动化生机?-有驾

值得注意的是,奔驰采用了“自愿离职+高额补偿”的方案(资深管理人员最高可获50万欧元补偿)。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规避欧洲(尤其是德国)严苛的劳动法和强势工会带来的法律风险与漫长流程,是一种“体面分手”的策略。

奔驰当前的困境,在于其对百年燃油车辉煌的形成的路径依赖,导致在电动化浪潮中掉队。

奔驰虽早在2016年就推出EQ电动子品牌,但产品被部分消费者视为“油改电”或“杂牌电动车”。其EQ系列车型在中国市场销量惨淡,例如2025年9月,奔驰EQE月销量仅103辆,与中國本土新势力品牌如理想、问界等形成鲜明对比。

奔驰“N+11”砸钱裁员:3万人阵痛换电动化生机?-有驾

在燃油车时代,奔驰赖以成功的发动机、变速箱等技术壁垒,在电动车时代被电池、电控、智能驾驶等新核心取代。奔驰在这些新领域的积累明显不足,其MB.OS智能系统开发进度也相对滞后。

新一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群体,购车决策更看重智能化体验和技术迭代速度,传统豪华品牌的光环效应正在减弱。

庞大的组织体系在面临转型时,其内在的“大企业病”会凸显出来,导致效率低下和冗员产生。

为了追求所谓“专业化”,企业会设置过多细分岗位和冗长的管理层级。这不仅产生了大量不直接创造价值的岗位,还导致内部决策链条长、部门墙林立,大量精力消耗在无效的内耗和沟通上。

此次裁员重点针对工程师、行政、IT等间接岗位。其中许多员工的技能(如传统发动机研发、维护旧有办公系统)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已不适用。通过高补偿促使这部分员工离职,也是为了腾出编制和资源,招募具备电池技术、软件算法等新技能的人才。

中国作为奔驰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环境的剧变是加速此次裁员的另一关键外部因素。

中国本土新能源品牌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反应迅速,凭借更高的性价比、更懂本土需求的产品和创新的直营模式,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这使得奔驰等传统豪华品牌在华的定价体系受到冲击,甚至出现多款车型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

汽车行业的竞争焦点正从传统的机械性能、品牌历史,转向软件定义汽车、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体验和用户运营能力。这场范式转移使得传统车企原有的供应链体系、销售渠道(依赖经销商)和组织能力都面临巨大挑战。

奔驰“N+11”砸钱裁员:3万人阵痛换电动化生机?-有驾

奔驰此次裁员,是一场应对当下财务危机的“止血”手术,更是一次面对时代变革的被动自救。

任何企业,无论昔日多么辉煌,若沉迷于过去的成功模式,忽视技术变革的颠覆性力量,都可能在新的产业周期中被无情边缘化。

对于奔驰而言,真正的挑战远不止于裁员节流,更在于能否进行彻底的战略革新与组织重生,真正放下身段,以归零心态投身于这场由电动化、智能化主导的新竞赛中。

#奔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