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风光无限 中国份额寥寥
韩国车在全球舞台上,那叫一个顺风顺水。拿2024年数据来说,现代414万辆,起亚309万辆,总量723万辆,同比只微降0.1%,这在车市整体放缓的当下,已经算得上稳健了。
尤其是美国市场,现代起亚卖了84万辆,电动车Ioniq 5和EV6热卖,帮了大忙。欧洲那边,起亚Sportage出口30多万辆,靠着本地化生产,关税啥的都扛住了。韩国本土呢,2024年新车销量163.5万辆,虽然降了6.5%,但现代起亚占了大头,进口车里中国品牌也开始冒头,可韩国车还是老大。
2025年开局更猛,1到9月现代311万辆,起亚237万辆,预计全年破700万辆。韩媒老爱拿这些数据自豪,《每日经济》3月份那篇报道就列了长长一串,现代全球第三,起亚紧随其后,北美、欧洲、拉美到处是他们的身影。
可转头看中国,就完全是另一番光景。2023年韩国车总销量28万辆,2024年跌到25万辆左右,份额从上年的1.3%滑到1%。现代零售15.7万辆,同比暴降35.5%,起亚国内部分也就10来万辆。2025年1到9月,更惨,只有18万辆,份额0.8%。
中国车市总销量2024年超3000万辆,2025年上半年已破1500万辆,比亚迪一家就214万辆,长安120万辆。韩国车呢?挤在边缘地带,经销商库存压得喘不过气。
韩媒自己也纠结,《每日经济》评论区里,网友直言不讳:为什么德系大众一年卖180万辆,日系丰田160万辆,韩国车就卡壳了?这不是没实力,而是没对上中国消费者的胃口。
韩国车全球卖得好,是因为他们玩得转本地化,在美国推大SUV,在欧洲搞混动,灵活得很。可在中国,早年靠合资北京现代、悦达起亚,巅峰2016年114万辆,占10%份额,那时候索纳塔、途胜满街跑。
可后来呢,2017年萨德事件一闹,市场份额就从8%掉到5%,民间情绪影响大,销量直线下滑。韩媒分析,这事成了转折点,但更深层是韩国车没及时调整策略,产品线老化,新能源起步晚。
其实,细想一下,德系日系为啥行?大众朗逸、丰田卡罗拉,这些中低端车耐用、省油,保值率高,中国人买车图个踏实。韩国车呢,早年外观空间是卖点,Elantra、K3看着时髦,可技术上中规中矩,没啥杀手锏。
全球第三的荣耀,在中国换不来掌声,韩媒报道里也承认,现代起亚在中国工厂闲置,北京现代产能从165万辆砍到45万辆,重庆厂2023年底卖了16.2亿,沧州厂停产,顺义二厂利用率50%。
这不是天灾,是人祸,韩国车企总觉得中国市场还能靠老本吃,可本土品牌不答应。海外风光再好,丢了中国这块肥肉,全球第三的帽子戴着也松。韩媒那句“德国日本都可以”,听着酸溜溜的,道理简单:他们懂中国市场,韩国车却总慢人一步。
本土品牌崛起 韩系空间压缩
中国车市这几年,变化大得像坐了火箭。本土品牌从跟跑到领跑,2024年占总份额超50%,新能源渗透率破40%。比亚迪186万辆销量夺冠,长安150万辆紧咬,吉利、长城、奇瑞一个个杀出来。
2025年比亚迪上半年214万辆,全年目标460万辆,长安出口中东超20万辆。这些数据不是吹的,是实打实的电池技术、供应链本土化堆出来的。
刀片电池安全续航牛,CS75低故障率高,星越L智能语音顺溜,中国消费者买账,4S店人满为患,经销商月月加单。韩国车呢?中低端被挤得没缝,高档线又够不着奔驰宝马。现代Kona、起亚Sorento想拼用料和调校,可底盘反馈模糊,加速迟滞,消费者试驾一比,就摇头走人。
韩媒《每日经济》报道的评论区直指痛点:韩国车技术中庸,没绝活。早年韩国车靠外观空间圈粉,途胜前脸犀利,Carnival七座宽敞,可现在本土车全学会了,还加了料。吉利帝豪定价亲民,传祺GS8语音识别零延迟,零跑C11泊车自动。
韩国车转型新能源迟,2024年电动占比低,Ioniq 5充电兼容差,桩子一插就报错。比亚迪汉EV呢,顺畅上电,曲线稳。供应链也卡脖子,韩国零部件贵,北京现代谈判降本,总部死扛,合作裂痕大。结果,库存积压,经销商打折甩卖,K3海报贴满窗,顾客瞥一眼就转头看五菱星光。
这压缩空间,不是一天形成的。2017年后,本土车迭代快,2022年比亚迪超韩系销量,2024年拉开两倍多。韩国车中高端乏力,Sorento对X5,动力平庸;低端生存难,大众桑塔纳卡罗拉霸榜,韩国Elantra空间好却油耗高。
韩媒分析,萨德后市场情绪变,韩国车企没深耕本土化,产品更新慢。现代2024年关停生产线,工人拆设备,供应商卡车空载。悦达起亚靠出口49%增幅,可国内零售弱。话说,中国市场庞大,2700万辆总销,韩国车35万辆,占1.3%,现在更低。
德系日系行,是因为他们合资深,技术下放快,大众ID系列新能源卖疯,丰田混动省油。韩国车呢,总想复制路径,却忽略了中国速度。本土崛起是必然,韩国车空间小了,韩媒那问题,答案就这儿:不接地气,难怪进不来。
转型阵痛加剧 未来路在何方
韩国车在中国这摊浑水,越搅越疼。2025年上海车展,现代起亚首度缺席,展位让给本土,宝马丰田人头攒动。销量继续探底,1到9月18万辆,份额0.8%,北京现代仁和厂4月挂牌,产能再砍。经销商关门,广州天河店锁链缠门,杭州转二手。
韩媒报道,现代上调2025营收预期,却下调利润,全球目标555万辆到2030,可中国痛点大。起亚K4甩卖,顾客流向零跑。这阵痛从2017萨德就开始,市场份额腰斩,后续新能源浪潮,本土品牌抢先,韩国车电动慢,供应链弱。
未来呢?韩国车企得反思。全球稳,2025年现代预计414万辆起亚321万辆,可中国若不本地化,份额难回2%。韩媒建议,推大众化电动,联手竞争者,现代计划1%份额抵韩国销量6万辆。悦达起亚一季度5.66万辆,靠混动拉升,可整体弱。
中国市场占全球三分一,丢了等于自断臂膀。韩国车得学德日,深耕合资,下放技术,北京现代剩第三厂,改造电驱,得快。出口中东东南亚5万辆,天津港集装箱吊,可国内零售得补。
其实,本土品牌输出猛,2025比亚迪海外70万辆,欧洲第一,长安中东20万辆。韩国车若不加速,边缘化加剧。韩媒那标题,酸中带醒:德国日本行,是因为懂变,韩国车转型阵痛,得咬牙过。
未来路还得看他们本地化速度,中国市场欢迎实力派,韩系若跟上新能源、智能,兴许还有戏。不然,全球第三的荣耀,就剩海外风光了。中国车市公平竞争,谁实干谁赢,韩国车醒醒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