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供应的2170电池,为啥能跑这么远?750公里续航是咋来的?

家人们,2025年初,特斯拉焕新版Model Y正式上市,长续航版续航标注从688公里升至719公里。

令人意外的是,经过半年多的优化调整,到了2025年7月,特斯拉官网再次更新参数——搭载19英寸轮毂的长续航版续航直接升至750公里。

这一次升级是通过优化电池管理系统和能量回收效率实现的,并没有更换电池包。

按理说续航提升是好事,可评论区里却两极分化。

有人喊"终于有诚意的升级了",更多人却纠结"老车主又被割韭菜?""这续航是咋突然多出来的?""靠谱吗?"

今天咱就来唠唠,特斯拉这波操作背后的真实原理,以及车主们的顾虑到底有没有道理。

LG供应的2170电池,为啥能跑这么远?750公里续航是咋来的?-有驾

【第一部分:750公里续航是咋来的?并不是换电池】

这事儿得从2025年1月说起,当时特斯拉焕新版Model Y正式发布,长续航全轮驱动版的续航从2024款的688公里直接跳到719公里,官网参数页面完整更新。

可到了2025年7月,特斯拉又一次升级了参数——同样的电池容量是78.4度电的三元锂电池,同样的车身重量几乎没有变化,续航却从719公里升至750公里,这是搭配19英寸轮毂版本的成绩。

要知道这可不是常规的"能量密度提升"那种硬件升级,而是通过电池管理系统的软件优化和能量回收效率提升实现的。

这是特斯拉标志性的做法——不搞什么大发布会,直接偷偷提升参数。


很多人看到这个数字就以为特斯拉换了什么新电池,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LG供应的2170电池,为啥能跑这么远?750公里续航是咋来的?-有驾

焕新版Model Y用的仍然是LG供应的2170圆柱电池,这种电池已经在全球装车超过千万辆,稳定性非常成熟。

那4680大圆柱电池呢?它主要还在美国德州工厂的车型上试水,中国版本还没大规模装车。

所以这次续航升级的秘诀不在硬件端,而在软件端和系统调教。

为什么能突然多出31公里续航?核心是特斯拉优化了几个关键环节。

首先是电池充放电管理,通过改进BMS系统的算法,让每次充放电的损耗更低,相当于给电池装了个"智能管家"。

其次是能量回收效率,制动能量回收率从之前的水平提升到更高的效率,每次踩刹车都能回收更多能量。

再加上热管理系统的优化,冬季续航衰减从之前的10到15的衰减幅度降低到10以下左右。

还有就是工况匹配,特斯拉针对中国驾驶工况重新标定了CLTC工况模型。

举个最直白的例子,老款Model Y在相同驾驶条件下每百公里耗电是13.2度,新优化后只需12.2度。

虽然看起来只少了1度电,但是一满箱78.4度的电,就能多跑30多公里。

这就是为什么整车重量没加,电池容量没加,续航却加了。

有人问这是不是数据虚标,其实不是——特斯拉的CLTC虚标率在业界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是它的一个特点。

从2024年到2025年,特斯拉对Model Y的续航升级历程就像是一场"软件革命"。

不靠堆硬件,不靠加电池,反而通过系统调教和算法优化让续航年年提升。

这种做法确实需要技术积累,也反映出特斯拉在电池管理领域的深厚功力。


很多竞品还在比拼"谁的电池更大",特斯拉早就在比"谁的系统更高效"。

LG供应的2170电池,为啥能跑这么远?750公里续航是咋来的?-有驾

这波升级虽然没有"芯片式"的技术突破那么震撼,但对消费者来说最实际不过了。

不用换电池,不用更高的价格,就能多跑30多公里,这才是真正的"良心升级"。

有些车企喜欢用新电池、新动力来做文章,特斯拉反而用软件调教来提升体验,这个思路值得关注。

【第二部分:LG供应的2170电池,为啥能跑这么远?】

很多网友一听特斯拉又升级续航,第一反应就是"肯定换成4680电池了,4680电池才是黑科技"。

其实不然——焕新版Model Y用的仍然是LG供应的2170圆柱电池,容量就是78.4度电,一点都没加。

那4680电池呢?它主要用在美国德州工厂生产的Model Y上面,现在在中国市场还没有大规模装车。

所以想象中的"芯片级升级"其实没发生,真正发生的是"系统级优化"。

为什么LG 2170电池能在同样容量的情况下跑出更远的距离呢?

2025焕新版Model Y的电池采用的是高镍三元锂化学体系,正极材料经过了升级优化。

虽然没有换成4680那样的大圆柱形状,但电池的化学成分和工艺水平也在进步。

特别是在极片涂布工艺上,特斯拉的合作伙伴把极片缺陷率从之前的3到5降到了1以下,这意味着单体一致性更好,大电池包的效率就更高。

低温性能这块也做了优化,新的电解液配方在冬季环境下容量衰减更少。

有些车主在冬天开特斯拉,续航掉得厉害,就是因为低温下电池性能下降。


新的电解液配方优化了这一点,冬季续航衰减就没那么严重。

LG供应的2170电池,为啥能跑这么远?750公里续航是咋来的?-有驾

正极材料也有调整,比例优化后能量密度略有提升,从之前的270毫安时每克提升到275到280毫安时每克。

冷却系统虽然不像4680电池那样有微通道冷却,但单颗电池的热管理也有改进。

更关键的是BMS系统的动态负荷管理,让电池在日常驾驶中永远工作在最优效率区间。

这就像一个智能管家,每时每刻都在调整电池的放电策略。

有的时刻需要快速放电,有的时刻需要匀速放电,BMS会根据驾驶工况智能切换。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特斯拉不直接用4680电池来装中国版车型。

原因其实很现实——4680电池虽然能量密度高,但产能还不够稳定,良品率也不如2170成熟。

2170电池已经在全球装了超过千万辆车,所有的可靠性数据都有了,问题都已经解决了。

特斯拉在国内优先用成熟的技术打造爆款,把4680留给美国市场和高端车型去探索。

这个选择反映出一个现实——成熟的产品线比炫技的新技术更重要。

一个稳定的老电池,配上先进的管理系统,往往能超过一个不稳定的新电池。

特斯拉目前市场目标的思路就是这样,用最稳定的硬件配最先进的软件,最后呈现给消费者一个成熟的产品。

对比行业其他品牌,很多都在堆电池容量——110度、120度甚至更大的电池包层出不穷。

但这样做的问题是整车耗电量也跟着升高,一个110度的电池包比80度重不少,整车变重了,续航反而没那么划算。


特斯拉反其道而行之——电池容量没变,耗电量反而在降低,续航却在上升。

LG供应的2170电池,为啥能跑这么远?750公里续航是咋来的?-有驾

这背后是算法进步和系统调教,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堆硬件。

BMS系统的优化还有一个细节容易被忽视——充电速度。

官方的资料显示,新的管理系统让Model Y的超充速度更快,15分钟能充到足够跑270公里的电量。

这意味着即便是长途旅行,每次补能的时间也能控制得更短,用户体验就更好。

从容量、效率、充电速度三个维度同时提升,这才是真正的系统级进步。

【第三部分:车主为什么纠结?新车主和老车主都不开心】

按理说续航提升应该是全网好评,但为什么评论区吐槽声这么大呢?

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既有老车主的失落感,也有新车主的顾虑。

深入分析会发现,这次升级引发的争议根本不是因为"参数升级本身",而是因为"透明度和公平性"的问题。

老车主的核心吐槽声最响亮。2024年买的688公里版本,当时要花30万出头,现在同样的价格能买到750公里的版本。

这让早买的人心里特别不平衡,觉得自己被"割韭菜"了。

有人算过账,2024款和2025焕新款相隔不到一年,短短几个月就升级这么多,这个迭代速度着实快得惊人。

而且特斯拉对老车主的补偿方案一直没有明确说法,这就更让人心里有气。


参考历史来看,2021年特斯拉闹过"芯片减配"风波,最后通过赠送FSD试用权做了补偿。

LG供应的2170电池,为啥能跑这么远?750公里续航是咋来的?-有驾

这次虽然没有减配,但升级速度太快,照理说也该有点补偿政策。

有些车友期待特斯拉给老车主赠送超充权益或者OTA升级机会,可惜目前还没看到官方声明。

这种沉默反而激发了更多的吐槽,让原本是好事的升级变成了负面新闻。

新车主的顾虑角度不同,但同样让人纠结。

花30来万多一点买一个750公里的版本,这个续航确实很吸引人。

但也有人在问,多出来的31公里续航到底值多少钱?

按照电池成本算,每度电的成本在1000块钱左右,续航提升可能需要额外的能量成本,那31公里续航的溢价应该在1000到2000块钱的范围。

可官方没有单独定价这个升级,新老车主同价,从逻辑上就显得有点不公平。

第二个顾虑是充电桩兼容性。虽然电池都是78.4度,但新的BMS系统会不会和全国各地的第三方超充桩完美兼容?

目前还没有大量的实测数据出来,有些车主担心新系统可能和某些老充电桩不兼容。

这个顾虑不是无谓的,因为特斯拉充电网络虽然遍布全国,但很多地方还是得用第三方充电桩。

如果兼容性有问题,买了新版本反而可能踩坑。

第三个顾虑涉及保修政策。焕新版使用新的电池管理系统,会不会涉及不同的保修条款?

官方信息这块确实不够透明,很多潜在买家就是因为信息不足而犹豫。

如果能明确说明新系统的保修政策和老系统一样,可能就能打消不少人的疑虑。

这波纠结的本质不在"续航本身",而在于"沟通透明度"。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一向以"快速迭代、产品线复杂"著称,消费者早就习惯了它的风格。

但是这次750公里升级虽然是技术进步,在用户沟通上确实有改进的空间。

对比其他车企定期发布的产品升级说明会,特斯拉显得有点"闷声升级",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

价格这块的处理也有讲究。3月份的时候,焕新Model Y长续航版从30.35万元涨到了31.35万元。

虽然这个涨价在汽车圈不算什么大事,但时间太敏感——正好是新版续航升级到750公里的前后。

难免有人把两件事情联系到一起,觉得升级完就涨价,这种节奏控制确实容易引发误解。

从消费者心理来讲,一个新产品的"迭代节奏"非常重要。

如果升级太快,消费者会觉得"买早了";如果升级太慢,消费者又觉得"没诚意"。

特斯拉这次的节奏显然踩在了消费者的敏感点上,激发了大量的心理落差。

如果特斯拉能提前发布一个"产品规划路线图",告诉消费者未来会有什么升级、什么时候升级,大家的心理预期就会更稳定。

现在的做法是完全保密,升级来了才告诉你,这种惊喜对粉丝很刺激,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就是"不安全感"。

这恐怕是比续航数字本身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四部分:网友都在问啥?这些担忧有没有道理?】

社交平台上关于焕新Model Y的讨论集中在三个焦点上,这些问题代表了大多数车主的真实顾虑。

第一个问题是老车主有没有补偿。目前特斯拉官方没有宣布任何补偿方案,这让很多2024年买车的车主很失落。

但从历史经验来看,如果吐槽声继续升温,特斯拉大概率会推出某种补偿。

参考2021年芯片减配事件,最后通过赠送FDS试用权做了补偿,这次也可能会有类似的方案。

比如赠送一定期限的超充免费权益,或者提供官方OTA升级机会,这些都是可能的补救措施。

第二个问题是续航数据靠不靠谱,会不会虚标。

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CLTC工况本身就比实际驾驶更理想。

CLTC工况是恒温25度、没有风阻、匀速行驶的实验室条件,实际路况根本不是这样。

根据业内数据,CLTC续航到实际续航的打折率一般在7折左右,但地区差异很大。

南方因为温度高一点,打折率可能8成,北方因为冬天冷,打折率可能只有6成。

特斯拉在CLTC虚标率上的表现一直不错,通常实际续航打个85到90折就比较接近了。

2024款的688公里版本,实测续航通常在600到620公里之间,虚标率很低。

按照这个规律推算,750公里的版本实际续航可能在650到700公里之间,这个水平对日常用车来说已经非常足够。

对比某些造车新势力CLTC到实际的打折率达到75,特斯拉反而相对诚实得多。


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就是特斯拉的续航数据会随着软件更新而变化。

2025年焕新版从719升到750,这个变化是通过BMS系统优化实现的。

理论上讲,通过未来的软件更新,这个数字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所以现在买的车,未来通过OTA升级,续航指标还可能继续往上走。

这是特斯拉相比其他品牌的一个优势,因为它的续航不是一成不变的硬指标。

第三个问题是新的BMS系统和电池管理会不会有隐患。

有些人担心过度优化会导致电池压力过大,长期使用会不会出问题。

这个顾虑虽然可以理解,但从技术角度来讲风险很低。

4680电池因为大圆柱设计确实面临热管理挑战,但焕新Model Y没用4680,所以这个风险根本不存在。

新BMS系统本质上是算法优化,技术风险相对可控,特斯拉的BMS技术在全球电动车业界成熟度最高。

安全性对标来看,LG 2170电池在全球累计装车已经超过千万辆,安全性记录良好。

几年来很少听说因为电池管理系统问题导致的事故,说明特斯拉的BMS调教确实没有问题。

电池衰减这块也有保障,特斯拉通常给新车8年或160万公里的电池质保,这个承诺背后就是对自己系统的信心。

综合来看,网友的担心不是矫情,而是合理的谨慎态度。

但从数据和事实来看,这些担忧大多是可以消除的。

特斯拉敢把750公里写进官网参数,至少说明内部测试了足够的数据才敢发布。

与其纠结买不买,不如等第一批升级车主的长期反馈出来,到时候心里就更有底。

LG供应的2170电池,为啥能跑这么远?750公里续航是咋来的?-有驾

【结语:750公里时代,特斯拉赢了吗?】

2025年的电动车市场,续航战争进入了新阶段。

从"600公里够不够"的低阶讨论升级到"700公里能不能打"的高阶竞争。

特斯拉这次750公里升级,表面看是续航参数提升,实则是用BMS软件和能量管理的进步回应市场。

当同竞品还在为600到700公里"卷营销"时,特斯拉直接给出750公里的真实数字,这波操作确实"狠"。

但对消费者来说,续航只是选车参数之一,定价逻辑、保修政策、服务体验才是最终决策的关键。

一个产品的续航再长,如果用户沟通不透明,也容易引发反感。

特斯拉这次的教训就在这里——好的产品更需要好的沟通。

至于老车主的纠结,说白了就是心理预期管理的问题。

电动车产品迭代速度就是快,这是这个行业的特点,谁都别指望三年五年还能"领先一代"。

买车的时候认清楚这一点,就能避免很多后悔的心情。

在快速迭代的时代,重点是享受当下的产品体验,而不是纠结未来的升级空间。

最后给想买特斯拉的小伙伴一个建议——记得盯紧官网参数页面。

指不定哪天特斯拉又给你来个"无声升级",下一次可能就是新芯片装车或者能耗再降一些。

别总等"完美版本"出现,因为完美版本是永远追不上的。

電動車時代就是這樣,產品不停進化,消費者也得跟著適應。

相比之下,特斯拉通过软件优化来提升性能的思路其实很值得学习。

不是所有的进步都来自硬件堆砌,有时候算法和系统的优化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750公里续航的焕新Model Y,正是这种理念的最好诠释。

一个8年多前就推出的电池型号,配上最新的管理系统,居然能跑出业界顶尖的续航成绩。

这恐怕就是特斯拉相比其他车企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