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门码头,开了12年出租的老张换了辆新车:每公里成本0.47元,月入多1500,能同时接两种单还不冲突,这车有什么门道

朝天门码头,开了12年出租的老张换了辆新车:每公里成本0.47元,月入多1500,能同时接两种单还不冲突,这车有什么门道

老张第一次把车开进易易互联换电站的时候,心里还有点打鼓。机械臂自动升起,拆电池、换电池、锁定,整个过程60秒。他看着仪表盘上的电量从30%跳到100%,当场就算了笔账:这一分钟,能顶以前两个小时的充电时间。一天下来多跑三个小时,一个月差不多就是1500块。

那天下午在朝天门码头等活,他跟我聊起这辆吉利CC60。车看着跟普通电动出租没啥两样,但他说这车能路边扬招,也能同步接网约单,两头都不耽误。

司机算账,从来不含糊

开出租的人心里有本账。老张跟我掰扯过这车的运营成本:每公里大概0.47元,比他之前那辆纯电车省了将近一半。

省在哪儿?换电是一方面。以前充电得守两个小时,现在换电站一分钟搞定。“这俩小时我能多跑多少单?”老张点了根烟,眼神里透着精明。

还有个东西叫热泵空调。冬天开暖风,普通电动车掉电掉得心疼,这车把电机的余热利用起来,开着暖风也不会掉太多。重庆这种坡道多的地形,450公里的续航跑一天够用,不用总惦记着找桩。

他说汕头那边跑了六年,据说司机日均接单量涨了三成多,空驶率降了三成。这些数字背后,就是一个个像他这样的司机,每天多接几单、少跑几趟空路攒出来的。

那套双模式,有些技巧

车上装了一套专用设备,计价器能自动切换。乘客扬招上车按表走,网约订单直接跳屏幕上。老张就按一个键,系统自己识别该怎么计费,乘客感觉不出来什么区别。

朝天门码头,开了12年出租的老张换了辆新车:每公里成本0.47元,月入多1500,能同时接两种单还不冲突,这车有什么门道-有驾

后台那套算法会根据实时数据生成热力图,告诉司机哪片区域需求量大。老张一开始不太信这个,后来发现系统推荐的位置确实单子多,也就跟着它跑了。

我坐过一次他的车。后排空间宽敞,座椅背后装了扶手和USB口,都是专门为营运设计的。车内有个一键换气,60秒能把空气循环一遍。老张说有次一个老太太上车说自己晕车,他开了换气和空调分区,下车时老太太还夸“这车坐着不晕”。

为什么能推开

这事儿跟政策也有关系。重庆这边定了个目标,2025年底前要推广一万多辆新能源巡游出租车。苏州那边还出了国内第一个地方标准,明确“一车双价”怎么操作。车企设计的时候大概就瞄准了这些政策空间,硬件能直接对接各地监管平台。

听说现在全国十几个城市都在跑这种车,投放了三千多台。湛江那边上线半年,城区交通效率提了近两成,司机收入也涨了两成多。

最后那句话

聊到后面,老张突然冒了句:“开了十二年出租,这两年变化快。以前守着一块表,现在又是网约又是换电,得跟着学。不过能多挣点钱,学点新东西不算啥。”

他掐灭烟头,看了眼手机上新跳出来的订单,挂挡就走了。

我站在路边想,出租车行业的变化大概就是这样——技术和模式在翻新,但本质还是司机拉着乘客从A到B,只是这条路上的效率和收益,正在被重新算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