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华为汽车业务的一条新闻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华为方面宣布,他们与车企合作的鸿蒙智行,前后花了三年时间,总销量成功突破了一百万辆。
这个速度在今天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里,确实算得上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
很多人一听,第一反应就是华为造车又成功了,只要贴上华为的标签,汽车就不愁卖。
但如果我们把这份成绩单拿出来仔细看看,就会发现事情可能没有表面上那么风光,百万销量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首先,这一百万辆的销量是怎么构成的呢?
数据告诉我们,其中超过七成的销量,都是由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这一个品牌贡献的。
可以说,是问界一家撑起了鸿蒙智行的半边天。
再看和奇瑞合作的智界,表现算是勉强及格,也能在市场上听到一些声音。
但是,再往下的几个合作伙,比如和北汽合作的享界、和江淮合作的尊界,以及和上汽合作的尚界,它们在市场上的表现就非常平淡了,甚至很多人都还没听说过这些品牌。
同样是和华为合作,为什么结果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这背后恐怕不只是产品好不好的问题那么简单。
要弄明白这件事,我们得从头说起。
时间回到2021年,那时候新能源汽车行业里大家都在讨论一个问题:和华为这样强大的科技公司合作,会不会让车企自己失去主导权,最后只剩下一个生产车间的空壳?
就在大家犹豫不决的时候,当时还不怎么出名的赛力斯第一个站了出来,选择了全面相信华为,把产品的定义、技术、营销甚至销售渠道都很大程度上交给了华为。
这种深度的捆绑合作,在一年后结出了硕果。
问界M5一上市,就凭借着华为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遍布全国的手机销售门店,迅速在高端汽车市场站稳了脚跟。
赛力斯也因此一飞冲天,公司市值从三百亿涨到了惊人的两千五百亿,结结实实地吃到了第一波红利。
问界的成功,给整个行业树立了一个榜样,也让“华为造车”的神话开始流传。
看到赛力斯尝到了甜头,其他车企自然也想跟上。
奇瑞算是动作比较快的一家。
2023年底,他们和华为合作的智界S7正式发布。
刚开始的时候,市场反响非常热烈,订单也很多。
但紧接着就遇到了麻烦,工厂的生产能力跟不上,导致新车迟迟无法交付给用户。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小米汽车横空出世,吸引了市场上绝大部分的关注度,智界S7的风头一下子就被抢走了,差点就没缓过来。
好在后来奇瑞调整了过来,推出了后续车型,才算稳住了局面。
不过,对于奇瑞来说,这次合作最大的收获可能还不是卖了多少辆车。
更重要的是,通过和华为的合作,奇瑞向外界证明了自己向新能源转型的决心和能力。
数据显示,在2023年,新能源车在奇瑞总销量里只占5%,而到了2025年年中,这个比例已经快速提升到了28%。
正是这份漂亮的成绩单,帮助奇瑞在今年九月成功在香港上市,完成了长达二十一年的上市心愿。
相比之下,其他几位合作伙伴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就拿北汽来说,它其实是最早和华为合作的车企之一,但最初的合作模式效果并不好。
后来,北汽也转换思路,加入了鸿蒙智行大家庭,推出了享界这个新品牌。
为了这个项目,北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根据财报,公司在2025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有153.8亿元,但净亏损却达到了34.3亿元。
钱花出去了,车却没在市场上激起多大的水花。
江淮汽车的情况甚至更糟糕,它和华为合作的尊界品牌,定位是最高端的,价格自然也最贵,但市场似乎并不买账。
在八月和九月两个月里,总共只卖出了3500辆。
销量的惨淡直接影响了公司的财务状况,财报显示,江淮的利润从去年同期的盈利3.2亿元,一下子变成了亏损6.6亿元,这个落差实在是太大了。
至于上汽集团,虽然家大业大,目前在财务上还没有出现像北汽、江淮那样巨大的亏损,但情况也不容乐观。
它与华为合作的尚界品牌自从九月份发布以来,公司的股价就一直在下跌。
公司的高管在公开场合谈到这个品牌时,也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还在爬坡阶段”,话语里透着一种无奈。
毕竟,上汽曾经是那个明确表示“不能接受华为成为灵魂”的车企,如今的合作,多少显得有些心不甘情不愿。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呢?
生产跟不上、设计被用户吐槽,这些当然是原因之一。
各个车企心里也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不愿意完全把命运交到别人手里,这也是事实。
但最根本的原因,可能还是在于华为自身的策略发生了变化。
大家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最早的问界能够一炮而红?
很关键的一点是,在当时,市场上提到“华为造的车”,大家能想到的就只有问界这一个选择。
这种独一无二的稀缺性,让它的品牌价值变得非常高。
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华为现在是两条腿走路。
一边是由余承东负责的鸿蒙智行模式,也就是和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这些企业进行深度捆绑,推出一系列“界”字辈的汽车。
另一边,华为还有一个由徐直军领导的汽车业务部门,它扮演的是一个技术和零部件供应商的角色,继续为像阿维塔、极狐这样的老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支持。
甚至有传闻说,华为还在和广汽合作,准备推出一个全新的“境”字辈品牌。
这样一来,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情况就变得复杂了。
以前,想体验华为的汽车技术,选择很明确。
现在,市场上到处都是打着“华为技术加持”旗号的汽车,这个标签一下子就不再稀奇了。
当一个东西变得随处可见,它的吸引力自然就会下降。
消费者看花了眼,就会开始真正去比较车辆本身的设计、性能和价格,而不再会仅仅因为一个“华为”的标签就冲动消费。
这种品牌光环被稀释的现象,其实是华为战略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为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很早就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华为自己不造车,而是要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汽车行业里最顶尖的技术供应商。
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这种有成功有失败的局面,对华为来说并不完全是坏事。
它恰好向整个汽车行业证明了,华为的技术确实很强大,但它不是万能药,最终的成功还需要车企自身的努力和双方的深度配合。
这反而能让华为从“造车神话”的光环中走出来,更加专注于自己作为技术供应商的本职角色,这或许才是一条更稳妥、更长远的发展道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