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的办公室,只有风扇的声音和偶尔过道里的鞋底摩擦。屏幕亮着,散发着不安分的蓝光。桌上一叠财报——九亿六千六百万欧元的亏损并不静止在纸面上,它像一只活物,游窜在高管的脑海。隔壁生产线的监督还在加班,嘴里念着“成本”这个词,仿佛念多了就能把它驱赶出去。保时捷第三季度亏损,近乎创纪录,气氛里开始有点汽油味混着焦灼。
如果你是保时捷董事会的一员,此刻你会怎么做?连续的坏消息扑面而来,财报数字像冷笑话,没人笑得出来。瘦身裁员?延缓新车上市?砍了电池自研?这些决策,昨天还是“愿景”,今天已经成了“救命药”,明天则不一定叫什么。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事件很完整:三季度亏损、利润暴跌、营收下滑、项目砍掉、裁员升级、转向燃油车。不是一时兴起的微调,而是一连串骨折的声音。八月份的内部会议上,管理层拍板,将几款电动新车的上市推迟。电池技术自研项目直接打包上架,成为历史。27亿欧元的“项目终了费用”,花得不甘心,但也不敢硬撑。德国技术的自信,在和中美市场的规模较量中,显得有些老派。
外部压力没停歇。美国加关税,保时捷首当其冲,今年光这一项就得吞下七亿欧元的苦果。涨价成了应激反应,可越涨越没人买。北美利润本来是保时捷的定海神针——占到近四成——如今被“贸易冲击”打得满是裂缝。宝马和奔驰也有压力,但叫得没这么惨。保时捷的牌子,一遇价格变动就先晕了,算不上什么铁骨硬汉。
接下来是老一套,“优化岗位”变成“裁员通知”。两千名临时工先走,剩下的还有一千九百正式员工排队,主要是研发和生产部门,对外不是太体面,对内就是断自己的创新动力。行业龙头的位置,突然就变成了寒冬里的风口。有人说裁员是为了降成本,更像是不得不掰断自己的手指头,哪怕还想弹琴。
对比一下特斯拉那边的状态。同样是电动车,马斯克还在张罗着扩产、招人,时不时画个新饼。德国人曾经的信仰,是“工程师精神”:一台车能做到一毫米的精细,能把每个细节做到极致。可到了电动时代,你再细化,电池成本还是压不下来,软件与自动驾驶你再摸索也追不上美国的补贴和中国的规模战。原以为是“德系优势”,忽然都成了包袱。
保时捷自己没法做电池,电池项目砍了,还得给员工“善后金”。原本的豪华品牌,现在只能试着多卖几年燃油车,电动路线悄悄放慢。奥迪和宝马还在死磕软件、自动驾驶,保时捷慢慢退到了相对安全的壕沟。大家都在讲转型,其实是各自有各自“不够硬气”的地方。
有个梗:科技圈说“活下去”,车企今天也终于明白了。保时捷砍掉电池项目的背后,不是什么完美规划,而是一种无奈的自我割舍。他们也不愿意老是“裁员”,可不暴力一点,连公司都没法活。裁研发,不裁后勤,意思已经很明确:创新先别谈了,先别饿死。
有人问,是不是德国车业的电动梦碎了?如果你把目光收回来,仔细看,答案并不绝对。电动路线在中国火,特斯拉还能扩产,但德国品牌的“高门槛”不再是壁垒。以往德国人靠精细制造和品牌溢价维持高位,可电动车讲规模,讲平台,讲政策,讲供应链,行业天平已经倾斜。电池烧钱,规模有天花板,补贴不好弄,不是技术过不去,而是钱掉得太快,项目难以为继。
黑色幽默一角:如果哪个保时捷老员工吐槽自己“公司都不如拼多多了,裁员力度堪比互联网”,这话一点都不算夸张。以前大家都说制造业讲尊严,现在炒掉研发工程师也没人多说了。电动车项目曾经是公司转型的“圣舟”,现在成了“千斤顶”。老派德国人嘴里骂着“美国人不讲武德”,但嘲讽一下,德国自己本事也不是万能药,遇到了钱的问题,工程师也没法烧出电池。
现实是复杂的:裁员在继续,亏损还在扩大,下一步怎么走,谁也不敢拍胸口。保时捷对外还得笑脸应对,对内其实也慌张,“努力活着”的念头比“高举理想”更真切——资本市场不等人,政策环境不等人。
故事到这里未完结。德国的“电动梦”是不是就此熄灭?谁也不敢说死。也许等到中国和美国的规模大战打完,一些德系豪门还能趁乱找条新路。也许下一代电池技术又冒个头,他们再杀回来。也可能,这一波裁员只是电动转型的休克期,之后市场恢复了理智,又给他们一个翻盘的机会。
所以,在这个变局之下,哪个才是公司的“理想”?到底是技术创新,还是能活下去?如果你是董事长,砍电动还是砍燃油?如果你是工程师,被裁之后还想不想再做车?一堆问题,没人能给出标准答案——你会怎么选?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梦,也都会被现实叫醒。关键只在于,醒来后还能不能再次入睡。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