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胡志明市的街头,高峰期挤得水泄不通的马路上,摩托车叫声此起彼伏。眼睛虽然转了几圈,绝大多数摩托依然是那个熟悉的红色Honda标。算了,我问周边几位上班族,反正销量摆在那儿,平均卖一台快一万元人民币,有人说贵,但值。你可能想,越南人月入没多少,怎么愿意花这么多钱买本田?中国品牌不是更便宜,才几千块的摩托车卖得多火?这事,没那么简单。
我在河内和朋友喝咖啡时,他跟我唠:你看那宗申、小刀那些,起步价低是低,但买了就是买了,压根没保障。去年我哥骑的宗申车,一冲电就不灵了,一年坏三回还维修不及时。换本田,哪怕贵点,心里踏实。这话没听错。他说得很切心。你得理解,越南这种地方,摩托车不只是代步工具,更像家庭的救命稻草,坏了啥都得扛着。
先回顾下历史,20年前,中国摩托车大举杀入越南市场。当时中国品牌占了接近80%的市场份额,售价不到800美元,约是日系车四分之一。价格优势立得住,工厂也愿意下血本压价冲销量。谁会嫌便宜?这就像你买个手机,价格低到你心慌。但问题就是——材质缩水了、做工忽视了安全性。厂家的钢板薄得让人担心,零件根本没按照标准走。试想,一辆车把车架当筷子用,多少人还没骑两年车就得换?
还有售后服务这茬,很多车大毛病一堆,但维修点少得可怜。宗申在全国靠几家授权店支撑,乡镇偏远那些更是无解。还有的品牌洗洗睡,退出市场后根本不供应配件。当地人苦得要命,车子坏了都没人修。结果就是大街上出现大量孤儿车,几乎没人敢再买中国牌。售后真香这个词,越南人用得真切。
同一环境下本田是怎么活下来的?别急,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本田在越南铺了2000多个授权维修点,基本覆盖了大多数县区。更厉害的是部分地区还推移动修车服务,那种车辆坏了对,修理师傅骑着摩托车就赶过来。这保养体验让人心里踏实不是?更别说,日本人自己在国内骑着本田车出口到越南,心里也得有底。
还有个耐用度,我估算下:本田车平均能跑十年以上,且没大额维修,而中国品牌翻车率高,三年内就得换横刹车、发动机或排气。燃油经济性也差别明显,本田百公里油耗估计低10%左右,多跑油省点钱。长期算下来,买本田反而是选贵的、用省的老实买卖。
再说二手市场保值率,本田保值率保守估计保持在50%以上,随便选辆用了5年的二手本田,你还能卖出一半价钱,而中国便宜摩托贬值快速,卖不掉那叫一个尴尬。你说心理,越南上班族也讲究面子。本田代表稳重和责任感,再难买的也愿意花钱买个褒义标签放身上。
顺带提个没细想过的猜测,或许是当年本田跟当地经销商合作模式更灵活,愿意放权支持渠道发展,形成本地化生态,而某些中国品牌过于依赖成本控制,不愿意投入售后和渠道建设,这点细节或许造就了差距。(这段先按下不表)
令人好奇的是,近几年中国电动两轮车开始打进市场,雅迪、爱玛等品牌在越南建厂,重视售后服务,想走质价兼备路线。广西一个朋友说,电动车不能比汽油车耐用,但服务好点,或许能让不少越南用户动心。这市场变动值得观察。
话说回来,日本厂商自己骑不骑本田?有业内人半开玩笑:本田德国、意大利都有工厂,但越南市场的车型并不一定是他们最好的产品线。这可能也就是车型本身的差价和定位策略。对比国内市场,本田在越南比起国内售价也高些,但服务和认证更磨合当地需求。
我问一位胡志明市二手车商高手,他说:本田能卖好,是铁饭碗。你问别人宗申卖得好么?最多零星,是骑运动款年轻人才买的,用久了回头率太低。他说这个事儿,听着挺实诚。看来,摩托车市场的风口,远远不是用价格能轻松撬动的。
有时候想着,中国品牌若能真正地搭建起类似本田那样的服务网络,质量也跟得上,市场份额或许能有大回升,但这条路难走。越南的摩托车市场或许就是一面镜子,反映着品质与信任的长期积累比短期低价更重要。
你觉得本田的服务保障是否真能成为用户愿意多花钱的锁定点?还是说随着电动车普及,消费者思维会变得更灵活?一辆摩托车的耐用年限,你愿意用手机里的保养记录来计算它的真实价值吗?这些故事,还远未结束。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