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J.D. Power百车问题数193分登顶细分市场,一边是尾灯开裂、AEB误触的投诉刷屏——小米SU7的质量到底行不行?这期播客从数据和逻辑出发,拆解了争议背后的真相:核心三电系统零投诉,问题多集中在软件和外观件品控,属于‘初代车型的正常水平’。嘉宾指出,新能源车的竞争壁垒已被重构,小米凭借自研电机(功率密度比特斯拉高60%)、倒置电芯CTB技术等硬核创新,证明了‘自研+整合’可以撕开市场缺口,但底盘调校、智驾覆盖等短板仍需补课。消费者该给多少试错权?关键在于预期管理——如果你追求创新速度和核心性能,SU7或许值得关注;如果你坚持传统品控,则需权衡它的‘成长阵痛’。
主持人:你还记得吗?上个月刷社交平台,关于小米SU7的评价简直撕裂成两派——一边是‘纽北最速四门电车’的高光时刻,另一边是‘刹车失灵’‘智驾误判’的吐槽刷屏。我第一反应是:这车到底行不行?你当时看到这些评论,第一感觉是啥?
嘉宾: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新势力的通病嘛’!你看啊,一边有人晒J.D. Power百车问题数一百九十三分夺冠,另一边有人翻出召回率数据骂‘品控拉垮’。但说真的,你我都知道,光看极端评价没用,得拆开看——质量到底是不是真那么差?没有传统造车积累,真做不了新能源车?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清楚,你准备好了吗?
主持人:准备好了!不过咱先定个调子,咱不站队,不贴标签,就用数据和逻辑说话。你作为十年老博主,咱们今天就聚焦两个核心问题:第一,SU7的质量争议到底是不是致命缺陷?第二,没有传统积累,真做不了新能源车?你觉得咱们先从哪个切入?
嘉宾:我建议先从质量争议开始,毕竟这是大家最关心的。而且你得明白,聊质量不能只看‘黑料合集’,得看数据背后的故事。比如说,车质网2025年10月的投诉数据,你猜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
主持人:我猜是刹车或者电池?毕竟这些是安全核心。但你刚说‘不能只看黑料’,那我改猜——是不是软件或者外观件?你快告诉我,我是不是猜对了?
嘉宾:你猜对一半!投诉确实集中在三大类:AEB误触、尾灯开裂、辅助驾驶故障。但重点来了——尾灯龟裂这类外观件问题,占比超过百分之四十!而核心的三电系统,投诉是零!也就是说,问题多在细节品控和软件逻辑,不是电机电池这种‘要命’的地方。你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觉得没那么吓人了?
主持人:确实!我之前还担心是‘系统性缺陷’,结果你一说,原来是‘偏科明显’——硬件撑得住,软件和细节在磨合。那J.D. Power的报告怎么说?我记得它说SU7在大型纯电市场登顶了?
嘉宾:没错!J.D. Power 2025年的报告里,SU7百车问题数是一百九十三分,登顶细分市场,比极氪001还少十六个问题点!而且车机交互问题比竞品低百分之三十七,零下十度低温续航保持率高达百分之七十八。你听这个数据,是不是感觉‘投诉与奖项并存’反而更真实了?
主持人:对!这不就是新势力的‘成长阵痛’嘛!软件迭代快,硬件品控磨合不足——我懂了,这就像你买新手机,系统更新快,但偶尔会卡顿,但核心功能不掉链子。那安全问题呢?那个高速事故不是挺吓人的?
嘉宾:你提得好!2025年3月那起高速事故,确实暴露了AEB对施工路段识别的短板。但你要知道,这是标准版用的纯视觉方案在复杂场景下的天然局限,不是小米独有——特斯拉、小鹏早期车型也出现过类似问题。而且‘刹车硬’的问题,小米已经通过OTA升级博世IPB制动系统,刹车距离缩短到三十四米内,解决率达百分之九十二!你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觉得‘可修复’比‘致命’更准确?
主持人:确实!我之前还担心是‘设计缺陷’,结果是‘技术路线局限+可升级’。那你说,SU7的质量到底算什么水平?初代车型的正常表现?
嘉宾:对!就是‘初代车型的正常水平’。核心三电系统靠自研电机撑住底线——V8s转速两万七千二百转,效率百分之九十八点一一,电池也是宁德时代顶配。但外观件品控、软件逻辑确实有‘赶工痕迹’。说白了,不是‘质量差’,是‘偏科明显’——你买的时候得知道,它强在哪儿,弱在哪儿。
主持人:明白了!那咱们接着聊第二个大问题:没有传统造车积累,真做不了新能源车?我总觉得‘造车’门槛高,但你刚才说‘新赛道重构了壁垒’,具体怎么讲?
嘉宾:没错!传统车企的发动机、变速箱壁垒,在新能源时代被三电、智驾、生态重构了。小米的优势恰恰在这儿!你看它的自研电机——HyperEngine V8s功率密度十点一四千瓦每千克,比特斯拉高百分之六十!光这一项就申请了二百四十二项专利,一百二十八项已授权!电池用全球首个倒置电芯CTB技术,续航一千二百公里,电池管理系统达到ASIL-D最高安全等级,四毫秒内主动断电!你听这些,是不是觉得‘技术积累’不一定是‘造车身’?
主持人:哇!这些参数听着就硬核!但你说‘技术整合’更重要,那小米怎么整合的?它不是手机公司吗?
嘉宾:对!小米用的是手机行业的‘爆品逻辑’——把九千一百吨大压铸技术、骁龙八千二百九十五芯片这些尖端配置快速落地。新能源车的核心竞争力,早不是‘造车身’,而是‘供应链整合+软件迭代+用户洞察’。你看蔚来早期靠江淮代工,理想靠增程切入,它们的‘初始积累’也不比小米厚。小米的模式,就是‘自研突破+精准定位’,你懂我意思吧?
主持人:懂了!但短板呢?你刚才说‘可补的短板’,具体是啥?
嘉宾:短板确实有!底盘调校经验不足,导致C-NCAP侧面碰撞B柱形变超标;智驾过度依赖高精地图,城区覆盖不如蔚来NAD系统。但这些问题,小米已经在补了——引入吉利SEA架构团队,把碰撞验证周期从十二个月延长到二十四个月!你听这个动作,是不是说明‘真金白银在补课’?
主持人:对!这不就是‘边造边改’嘛!那咱们总结一下:SU7质量有短板,但核心性能不差;没有传统积累也能做新能源车,但得补课。你觉得用户该给多少‘试错权’?
嘉宾:我觉得关键在‘预期管理’。特斯拉Model 3早期也被骂‘工业垃圾’,蔚来ES8也因电池召回,但它们都通过迭代站稳了。小米现在愿意投二十亿升级产线,用OTA解决百分之九十的软件问题——这说明它在认真改。你作为消费者,是愿意为‘创新速度’买单,还是坚持‘传统品控’?这问题留给你思考。
主持人:说得好!最后回到开场——SU7质量差吗?有短板,但绝非‘差到不能买’;没有传统积累能做新能源车吗?小米证明‘自研+整合’可以撕开缺口,但‘补课’迟早要做。新能源车不是零和游戏,用户既要创新速度,又要品控标准。你觉得该给多少试错空间?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