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街头·中国身影·未来之战
欧洲的街道正在改变。悄无声息地。中国车的影子越来越多。它们不再是廉价代名词。而是让传统巨头紧张的力量。何小鹏说,这只是开始。"一点点"重视。销量占比还很低。
但变化已经发生。
去年。在欧洲市场4万欧元以上价位段的所有新势力纯电车型中。小鹏是销量第一。不做3万欧元以下的车。专注高端。这是中国车企的新策略。从高处切入。再向下延伸。像下棋。先占要地。
为什么是现在?
技术差距在缩小。不。是在某些领域反超。欧洲消费者发现。同样的价格。中国车能给更多。续航700公里。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这些曾经的高端配置。在中国车上成了标配。
小鹏在欧洲的NPS做到了第一。远超目标。服务。售后。运营。这些硬件之外的软实力。成为中国品牌扎根欧洲的关键。
关税大棒失灵了
欧盟挥起关税大棒。中国车销量却不降反升。今年4月同比增长121%。插电混动车型成为突破口。因为欧盟反补贴税针对纯电动车。插混车尚未成为目标。中国车企的应变能力令人惊叹。
策略立竿见影。今年4月。在欧洲插混车市场。中国品牌销量激增546%。
本土化是长远之道
"在欧洲,为欧洲"。这不是口号。是行动。
小鹏与奥地利格拉茨的麦格纳工厂合作。推动本地化。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预计今年底投产。这些举措不仅为规避关税。更是深度融入欧洲市场的必然选择。
从"中国制造"到"欧洲价值共创者"。这一步。走得扎实。
技术是底气
续航里程。充电速度。智能化程度。中国车在这些硬指标上已不逊色。2025年的新车在智能驾驶技术上取得显著进步。L3级别自动驾驶已成为标配。部分高端车型甚至达到L4级别。
欧洲年轻消费者特别看重这些。他们生于数字时代。习惯智能体验。传统车企的保守。反而成为中国品牌的机会。
前路依然漫长
何小鹏很清醒。现在的关注只是"一点点"。销量占比还很低。欧洲车企正在反击。大众宣布投资100亿欧元用于软件研发。弥补智能化短板。欧盟可能重新评估2035年"零碳排放"目标。为传统车企争取时间。
战场才刚刚升温。
未来属于谁?
看看欧洲街头。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不禁想起几年前国内满大街的合资品牌。历史在重演。但主角已换位。
中国车企需要继续创新。欧洲车企必须加速转型。这场好戏。才刚刚开始。
何小鹏的目光看得很远。从高端进入。最后形成"高端+中高端"组合。这是一盘大棋。需要耐心。更需要实力。
欧洲市场只是起点。全球才是终极赛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