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今天的正题吧,咱们聊聊许昌的汽车智能底盘项目。
来,让我带你想象一下吧,未来的许昌,工业园区的厂房里,焊接机械臂闪着光,雷鸣般的冲压声一波接一波,而工程师们弯着腰,手里捧着从流水线下来的智能底盘,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型,底盘的每个连接点、每根线束,干净得都能反射出厂房明亮的灯光,咱们许昌的汽车配套产业,正站在重新跃升的开端。嗯,这事吧,可能听起来有点遥远哈,但其实现在就已经动工了,真不是画饼。
咱绕一圈,聊聊背景。这个项目隶属于上汽集团与旗下汇众汽车智能底盘项目,听名字可能感觉挺抽象,那啥是“智能底盘”?简单点说,就是传统底盘加点脑子,变得更聪明。比如说之前底盘的悬挂,只负责舒舒服服让汽车走得稳,现在加点智能设备,它还能根据路面的情况和车速自动调整高度和硬度,这一调节传感器甚至可以跟整车的操控性能协同工作,能省油还能让车更安全。甭说了,未来的车嘛,底盘聪明点,肯定加分。
项目其实从开始征地时,消息就出来了,很多本地人可能在湾店或胡寨那一片听见动静了。从目前官方释放的信息来整个项目规模还是不小,占地160亩,总建筑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说白了还是挺“得劲”的。而且这个厂区的建设内容覆盖了焊接、电泳、冲压这些汽车生产必备的核心工艺。看着这预算不仅能生产底盘,还配套有检测、贸易功能,基本上算得上是一个现代化的小型综合工业基地。
但这事并不只是厂房的规模大,里面很细节的地方,也能看出一些门道。比如咱许昌从前吧,说到汽车工业,主要是零配件的配套企业,规模一直不算特别壮观,存在感也没郑州或者洛阳强。今年这个汽车智能底盘项目落地许昌,相当于是打破了过去的区域制造格局,从配套下属企业开始往“带点脑子”的智能零部件迈进,而且是在新能源领域。这话摆到全国的产业链里于许昌来讲,那确实等于是攒了张“未来产业”的入场券了。
提到汇众,顺道说个事儿,那几年楼事去仪征时路过过一家汇众的生产基地,那厂区规模高兴得都让人心痒痒,别的先不夸,但厂房周围那清洁得像艺术馆的大门,看着就不像化工厂那样冒着黑烟,是智能制造产业明晃晃的干净和整洁,产能和环保齐头并进,心说要是许昌这边也来一个这样的,甭提多有面儿了。但当然了,许昌相较于汇众之前在仪征的布局,还有差距,至少厂房高大,但配套群落间的协作还不够密切,产值差别也大。只是吧,得有个,许昌也是要继续努力,目标就得长远哪怕短期车轮转得慢一些,车能上路,就不是问题。
至于这个项目,工期其实已经排得很细致了,从规划上来2026年春节前工厂应该就可以完成竣工验收,年产值20亿元,税收5000万,带动就业400多个人,虽然是自动化生产,可能工人用得不多哈,但这一切再往后平铺扩展,那就是许昌工业发展的路。从当年的森源、五菱的合作,到如今像汇众这样的企业愿意来许昌投资,许昌不就是在一步步把汽车制造从“零部件供应商”往新赛道上抛石子吗?
这项目吧,楼事也想提一句弯弯拐拐的地方,比如咱许昌想靠汽车产业翻身,这事真得盯住地区交通上的配套。像永兴东路,真得赶紧把高速、高铁的相关关键路段推进完工,再来点企业的补链协作,比如学学郑州那边,零部件供应链下游之间建个更紧密的配套连动,别搁着单干。搞汽车产业,整个区域内的“链式生态”就得接水管那样,连得密密实实。
关键是,许昌的产业想象空间就不能止步于底盘,真要努力搞起自己的整车基地,将来还有希望。你看郑州都整到新能源SUV车了,那要是许昌也能再往新能源整车方面迈,那就有期待空间了。
说个“番外”,楼事最近像是被同行小小地说了点啥。这事吧,其实还好哈,不是啥大问题,但楼事说了,观点就是立场,内容就是态度,批啥也罢,不改,不迎合。毕竟这个号从做起来开始,就只是想好好聊点实在的,希望大家能读懂许昌。如果有一天真觉得这号写出来的东西没啥意思,那楼事觉得还真特别失落——写文章的作用不就是这样嘛,给读者一些启发,而不是捧着脑瓜认笑话。好吧说得有点远,还是那套,楼事只想写点东西,让你读懂许昌。没了日常的文字琢磨,我真得不习惯。
行了,得了,回头好好修图去,写这么一堆文字真是耽误时间了,好好搞点好东西比啥都强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