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核心区的充电桩密度已超越奶茶店,不少运营商正陷入 “抢车位、拼补贴” 的内卷困境时,乡镇市场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才刚刚拉开序幕。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 5 辆电动车就配备 2 个充电桩,但这一光鲜的平均数背后,是城乡之间巨大的设施鸿沟。在山西高平这类县域地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达 35%,而公共慢充桩的覆盖率尚不足城区的三分之一。这种供需错配,正在为乡镇慢充桩的增长提供机遇。
“01”
政策红利向乡镇倾斜的底层逻辑
国家战略层面早已为乡镇充电市场铺就了发展轨道。2023 年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 2030 年前实现适宜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地区充电站 “县县全覆盖”、充电桩 “乡乡全覆盖”。这一政策绝非空头支票,而是配套了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机制,对实行两部制电价的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免收需量电费,相关配电网建设投资全额纳入输配电价回收。
地方政府的配套政策更具操作性。重庆市 2024 年出台的充电设施建设奖励政策,对农村乡镇公共充电站给予每枪 6000 元的专项补助,且采用 “先预拨、后清算” 的方式降低企业前期投入压力。浙江金华市则通过政府专项债券支持乡村充电设施建设,仅 2024 年就获得 2300 余万元省级奖励资金,重点投向乡镇区域,目前已实现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乡镇全覆盖。
这些政策组合拳释放出清晰信号:乡镇充电设施建设已从市场自发行为上升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组成部分。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更低的运营成本(电价优惠)、更稳定的收益预期(政策背书)以及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空白区域)。正如金华市发改委能源处负责人所言,加快农村充电设施建设 “从当下看是现实需要,从长远看有助于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图截自《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
“02”
乡镇慢充桩的真实需求图谱
乡镇市场的充电需求正在加速释放,且呈现出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特征。从消费主体看,乡镇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构成多元:既有村民用于日常通勤的小型电动车,也有乡镇企业的物流配送车辆,还有往来于城乡之间的网约车和旅游车辆。这种多元化需求恰好与慢充桩的技术特性高度匹配。
浙江金华市的实践提供了有力佐证。该市在中心镇、核心景区、农家乐等区域重点布局充电设施,其中金东区岭下镇 “八仙积道” 共富带的白鹭营地停车场,仅 7 根充电桩就满足了周边旅游旺季的充电需求。湖北鄂州梁子湖区的案例更具说服力,刘斌村停车场安装的 18 座交流慢充桩,自投用以来已服务 1200 余车次,为村集体带来 3 万余元收入,其服务对象既包括本村村民,也涵盖前往梁子湖景区的游客。
需求增长的背后是刚性数据支撑。乐清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半年内从 28.2 万辆增至 34 万辆,这种增长态势同样体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苍南县电动载货三轮车保有量突破 11 万辆,反映出乡镇生产生活对电动化交通工具的依赖度不断提升。当这些数据与 “乡镇充电桩覆盖率不足城区 1/3” 的现状形成对比时,市场缺口已然清晰可见。
乡镇充电场景的独特性更凸显慢充桩的优势。与城市用户 “应急补能” 需求不同,乡镇用户停车时间普遍较长,村民夜间停车 8-12 小时,游客在景区停留 3-5 小时,企业车辆日间停放 6-8 小时。这种使用习惯使得慢充桩的利用率反而高于城区,也降低了对电网的瞬时负荷压力,更适合农村电网现状。
“03”
从马家沟到高平:乡镇慢充桩的盈利模型实证
山西静乐县鹅城镇马家沟村的转型案例,为乡镇慢充桩投资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这个曾经依赖传统集体资产租赁的村庄,通过成立红色物业服务公司切入新能源领域,打造了包含 2 台交流慢充桩的充电站,仅此项业务就让村集体年收入达到 32.85 万元。其成功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了三个核心要素:
区位选择的精准性:
马家沟村充分利用 “城郊村” 的地理优势,既服务本村村民,又承接县城外溢需求。这种 “城乡结合部” 的区位特征在高平各乡镇普遍存在,特别是靠近国道、景区的村庄,天然具备客流基础。马家沟村还通过调研发现,乡镇充电市场存在明显的价格敏感特征,因此采用 0.8 元 / 度的服务费标准,既低于城区水平,又能保持可观利润。
政策资源的整合能力:
该村积极争取乡镇支持和上级扶持资金,实现 “当年立项当年运营”。这种模式在高平同样适用 —— 晋城市级财政对乡镇充电设施建设的配套补贴可达总投资的 30%,加上省级新能源汽车下乡专项奖励,能有效降低前期投入压力。重庆的经验显示,这类补贴资金采用 “预拨制”,企业实际承担的资金成本可降低 40% 以上。
运营模式的在地化改造:
马家沟村没有简单复制城市充电站模式,而是计划配套建设便民服务站,增加零食餐饮、休息区等设施,将充电场景与乡村服务深度融合。这种 “充电 +” 模式在高平各乡镇可进一步延伸:结合当地特产销售、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元素,将单纯的充电服务转化为流量入口,提升单客经济价值。
这个模型的抗风险能力在马家沟村得到验证。即便在充电需求尚未完全爆发的初期,该村通过 “村干部亲自询价比价充电桩品牌与性能” 的成本控制措施,依然实现了项目盈利。这种精打细算的运营思路,恰恰契合乡镇市场的竞争特点。
“04”
乡镇慢充桩投资的实施路径与风险对冲
进入乡镇充电市场需要建立与城市运营截然不同的思维框架。基于多地成功经验,投资者需重点关注四个实施环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站点选址的三维评估体系:
应综合考量人口密度、车辆保有量和电网条件三大核心指标。金华市的布局经验显示,中心镇政府驻地、A 级景区周边、大型行政村党群服务中心附近是最优选择,这些区域既符合政策支持方向,又具备天然客流基础。电网容量是容易被忽视的关键因素,建议优先选择变压器容量 315kVA 以上的村庄,可降低电网改造费用,鄂州梁子湖区的充电站就因提前协调供电公司完成设施调试,投运即实现满负荷运行。
设施配置的成本优化方案:
乡镇慢充桩不必追求城市的高端配置,而应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开鑫充依托集团30余年行业深耕,提供的标准化产品和精细化运营落地服务,可显著降低前期采购和运营成本。重庆的补助政策提示,设备选型需关注功率匹配,虽然慢充桩不受 “240 千瓦 / 站” 的快充站标准限制,但适当选择 60-80kW 机型,既能满足需求,又可控制单桩成本在 8 万元以内。
政策申报的时间窗口把握:
各级政府对乡镇充电设施的补贴均有明确时限,金华市 2024 年的奖励资金申报截止时间为当年 11 月,重庆的预拨资金申请需在项目开工前完成。高平投资者需密切关注晋城市发改委每年 3 月和 9 月的两次集中申报期,错过窗口期将延误至少 6 个月的补贴到账时间。建议同步申请 “新型基础设施” 和 “乡村振兴” 两类资金,马家沟村的经验证明,多渠道整合政策资源能显著提升项目抗风险能力。
运营维护的在地化策略:
乡镇站点的运维不宜完全依赖城市团队,可借鉴马家沟村 “村干部 + 专业技术人员” 的混合模式,既降低人力成本,又能快速响应本地需求。建立简单有效的巡检机制至关重要,每周一次的常规检查可避免因乡村环境特殊性(如鼠患、潮湿)导致的设备故障。金华打造的 “快省优” 服务品牌经验显示,乡镇用户对 “找桩快、费用省” 的敏感度远高于城区,做好基础服务比花哨功能更重要。
风险控制方面需重点关注两点:一是避免盲目追求规模,建议首期建设不超过 10 桩,根据实际利用率逐步扩容;二是建立电价联动机制,与当地供电所签订长期协议,锁定峰谷电价差带来的成本优势。国家发改委明确的 “2030 年前免收需量电费” 政策,为这类长期协议提供了稳定预期。
车轮碾过城乡交界,充电桩铺就财富通衢
当城市充电桩市场陷入 “红海竞争”,乡镇这片 “蓝海” 愈发亮眼。国家能源局 “5 车 2 桩” 的规划目标,马家沟村年入 32.85 万元的成功实践,叠加重庆、金华等地政策扶持,无不印证:乡镇充电基建已步入黄金发展期。
高平乡镇优势显著,既坐拥山西c试点政策红利,又依托 “太行一号” 旅游公路吸纳大量客流。“政策 + 市场” 双重驱动,为慢充桩投资注入确定性。马家沟村从资产租赁到新能源运营的转型,就是最好例证。把握政策、整合资源、善用运营的投资者,正抢占城乡能源革命先机。
乡镇慢充桩不仅是投资风口,更是乡村振兴与新能源发展的关键纽带。在寻求破局的过程中,这类乡镇市场,或将成为下一个价值高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