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产业链加速重构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中亚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汽车市场之一,凭借其快速增长的国内需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积极的产业政策,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目标地。
一、市场基础:需求旺盛,潜力巨大
人口结构与汽车消费升级
乌兹别克斯坦拥有超过3800万人口,是中亚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30岁以下人口占比超过60%,年轻化的人口结构为汽车消费提供了持续动力。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城镇化率已超过50%),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汽车正从奢侈品转变为生活必需品。据统计,2022年该国汽车销量达28万辆,同比增长23%,预计到2030年,年销量将突破40万辆。
供应链缺口与市场机遇
虽然乌兹别克斯坦拥有UzAuto Motors等本土汽车制造商,但其供应链体系存在明显短板。目前,本土零部件企业主要集中在座椅、玻璃、简单冲压件等低附加值产品领域,而在以下关键领域尤其是高端零部件、电子电气件及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等领域严重依赖进口,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电池、电机、电控系统)
汽车电子(车载娱乐系统、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动力总成核心部件(涡轮增压器、高压燃油喷射系统)
高端底盘系统(电子悬挂、转向系统)
这些领域恰好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优势领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替代空间。
区域辐射优势
此外,乌兹别克斯坦地处中亚中心,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接壤,且是多个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亚经济联盟)的观察员或合作伙伴。在此投资设厂可有效辐射整个中亚及独联体市场,实现“一国生产、多国销售”的区位优势。
二、政策环境:开放共赢,利好频出
《乌兹别克斯坦2030战略》:中乌两国签订多项双边协定
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将汽车产业列为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并通过《乌兹别克斯坦2030战略》等政策推动制造业升级和外资引进。近年来,乌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出税收减免、关税优惠、土地使用支持等政策,特别是在纳沃伊自由经济区、安格连工业特区等园区为外资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和便利化措施。
同时,中乌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紧密,多项双边协定(如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为企业出海提供了制度保障。2023年,两国签署新一轮合作规划,进一步深化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等领域的合作,为中国零部件企业落地乌兹别克斯坦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汽研获官方授权:开启“认证出海”新通道
在出口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复杂冗长的认证流程却长期成为制约中国车企入局乌国市场的关键瓶颈。正是在此时,中汽研(CATARC)获得乌兹别克斯坦官方授权,成为其唯一认可的海外整车测试机构,对于绝大多数中国车企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磅利好消息,堪称“喜迎绿色通道”。
1.极大简化认证流程,缩短上市时间
以往,中国车企若要将新车出口至乌兹别克斯坦,必须将样车运送到乌兹别克斯坦本土的认证机构进行测试。这个过程耗时可能长达数月、成本高昂(运输、仓储、测试费用),且程序复杂,需要应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环境。现在,车企可以直接在中国国内的中汽研实验室完成全部符合乌兹别克斯坦标准要求的测试。中汽研出具的报告直接被乌兹别克斯坦官方认可,等同于“国内检测,全球通行”。这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新车能更快地投放市场,抓住商机。
2.降低不确定性,提升可预测性
在本国熟悉的测试环境和与熟悉的机构沟通,避免了在海外测试可能因标准解读差异、沟通不畅或流程不透明带来的额外风险和不确定性。车企对认证周期和结果的把控力大大增强。
3.巩固和扩大中国车企的市场优势
目前中国品牌(如奇瑞、比亚迪、长安)已在乌兹别克斯坦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此政策进一步为中国车企提供了“主场优势”,使其相对于后续可能进入的日系、韩系或欧洲品牌,拥有了更便捷、更低的市场准入成本,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市场壁垒,扩大份额。
4.标准协同的桥梁
中汽研作为中国汽车标准的制定者之一,其在中间扮演的角色有助于推动中国汽车标准与乌兹别克斯坦标准的对接与互认。从长远看,这为中国标准“走出去”、在国际上获得更大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三、合作机遇:整车带动,集群出海
近年来,中国整车企业加速在乌兹别克斯坦布局,为中国零部件企业“集群出海”创造了条件。比亚迪与UzAuto合资建设新能源车生产基地,一、二期规划年产能5万辆,三期建成后,产量将达到30万辆;奇瑞成立合资公司 “UzAuto Motors & Chery”,在乌兹别克斯坦的Jizzakh自由经济区建立工厂;长安汽车建立了KD组装厂。这些整车项目预计在未来5年内将产生超过20亿美元的零部件采购需求,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了直接的市场机遇。
中国企业可采取多种模式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市场。除了传统的产品出口外,还可以考虑与本土企业成立合资公司,由中方提供技术,乌方提供市场和渠道;或在自由经济区建立独资工厂,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也可以成为UzAuto等本土车企的一级供应商,或建立汽车零部件分销网络开拓维修市场。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网联系统、轻量化部件等领域,中国企业具有明显优势,合作潜力巨大。
四、出海建议:稳健布局,长期经营
建议中国企业采取分阶段的市场进入策略:初期可通过当地经销商试水市场,建立售后服务体系;中期与本土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建立KD组装厂;后期再考虑建立全资生产基地,实现本地化研发。在经营过程中,要积极推进本土化运营,即管理人员本地化、供应链本地化和研发本地化,同时充分利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海外投资保险等服务,做好风险防控。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智能座舱、轻量化部件等领域的技术优势,聚焦长板,避免低端红海竞争。
总体而言,乌兹别克斯坦市场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了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历史性机遇。通过深入了解当地市场特点,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创新合作模式,同时有效防范各类风险,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在这个充满潜力的市场中开辟出新的发展空间,将乌兹别克斯坦打造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出海的中亚示范基地,并以此为支点,辐射更广阔的欧亚市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