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堵心,尤其是在你开着新能源爹,看着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那条长到可以打一套咏春的队伍时。
事情很简单,国庆假期,一群自作聪明的都市丽人,都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能通过凌晨三点出发这种玄学操作,避开拥堵大军。
结果就是,这帮大聪明在高速上胜利会师,把服务区堵得跟大型方便面品鉴会现场一样,红烧牛肉味的空气里,弥漫着续航焦虑和膀胱的压力。
社交媒体上哀鸿遍野,什么“200公里开了5小时”、“速度还没隔壁老王的电驴快”,这些都是开胃菜。
真正的主菜是,新能源车主们发现,他们买的不是车,是一个大型开放世界RPG里的付费测试资格。
主线任务:回家。
支线任务:在服务区排队4个小时,就为了给车充上能再跑200公里的电。
有老哥在湖南一个服务区,充电排队叫到49号,等了3个小时才摸到充电枪。这时间,我寻思着产房里的孩子都能落地了,他的车还没吃上电。
这魔幻的场景,每年都在上演,但每年都有人假装看不见。
很多人以为,高速充电难,是技术问题,是充电桩数量不够的问题。
太天真了。
这根本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赤裸裸的,甚至有点残酷的商业逻辑问题。它的核心矛盾在于,一项带有公共服务属性的设施,却要用纯粹的商业盈利模型去驱动。
这就好比让一个夜店DJ去指挥交响乐,不是说他业务能力不行,是那个调性从根上就拧巴了。
我们用【半佛财经分析框架】来把这事儿扒光了看。
任何商业模式,先问两个问题:“它不这么做会死吗?”以及“谁从中最赚钱?”
对于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运营商来说,无论是国家电网还是其他第三方,他们面临一个死亡选择。
在平时,一年350多天里,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使用率低到令人发指。车流量平稳,偶尔有车充电,大部分时间都在那儿吃灰。
这意味着,充电桩这个重资产投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亏钱的。电费本身没多少利润,全靠服务费,没人用,就没有服务费。
这就好比你雄心壮志开了家海底捞,结果一年里只有过年那几天爆满,其他时间服务员比客人还多,天天在店里给自己过生日。
你告诉我,这生意怎么做?老板不得连夜跑路,去越南跟着黄老板卖鞋垫吗?
所以,运营商“不这么做会死吗?”——如果他们为了满足每年春节、国庆这十几天的高峰需求,把每个服务区的充电桩都修得跟大型充电站一样,那他们平时就会亏到裤衩都不剩。
他们不仅会死,而且会死得很惨。
所以他们的最优解,或者说唯一解,就是按照平时的车流量,再稍微加一点冗余,来建设充电桩。
这是一种典型的“快种快收”的商业思路,追求的是资产的最高周转率和最低的闲置成本。这种模式在互联网行业或许行得通,但在基建领域,尤其是有明显“潮汐效应”的基建领域,就是一场灾难。
然后我们看第二个问题,“谁从中最赚钱?”
答案是,在高速充电这个环节里,眼下,谁都赚不到大钱。
运营商在亏钱和少亏钱之间反复横跳。
车主呢?他们是这个拧巴模式的最终受害者。他们以为自己买的是一张通往未来的船票,结果发现这是一张大型真人密室逃脱的入场券。
他们付出了高昂的时间成本和精神内耗,在服务区吃着泡面,刷着手机,看着电量和耐心一起归零。
这就是典型的零和博弈,甚至可以说是负和博弈。大家都在一个不合理的系统里,互相消耗,最后集体自闭。
那么,卖车的新能源厂商呢?
他们是这个故事里最“鸡贼”的角色。在4S店里,销售们把“百公里加速”和“智能座舱”吹得天花乱坠,恨不得让你以为买的不是车,是高达。
但对于长途高速充电这个老大难问题,他们要么含糊其辞,要么就给你一个“我们正在积极布局”的空头支票。
他们把一个严重依赖外部基础设施的产品,包装成了一个完美的个人解决方案在卖。
这就好比卖给你一个最新款的iPhone,却不告诉你这手机的充电口是特制的,全城只有一个地方能充电,而且还要排队。
你买的不是科技产品,你买的是一个信仰。而节假日的高速服务区,就是大型信仰崩塌现场。
这场面,就像一份P得跟写真一样的公司财报,看上去光鲜亮丽,增长喜人。但高速服务区的充电长队,就是财报附注里那个不起眼的“坏账拨备”,是那个肝上的阴影,它告诉你,这玩意儿的健康状况,可能没那么乐观。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趣的博弈局面:
用户以为的“说走就走”,变成了“说堵就堵”。
运营商追求的“商业闭环”,变成了“亏损循环”。
车企描绘的“美好未来”,变成了“现实骨感”。
这局面怎么破?
有人说,让国家下场,强制铺设。
这确实是一种思路,把充电桩彻底定义为和高速公路一样的公共基础设施,不以短期盈利为目的。但问题来了,钱谁出?最后还是全体纳税人买单,去补贴一小部分新能源车主的“远方”。这在公共政策上又会引发新的公平性讨论。
有人说,发展换电。
换电模式确实能解决排队问题,几分钟搞定。但它的资产更重,标准更难统一,一个换电站的成本是充电站的好几倍,商业模式更难跑通。蔚来在搞,但至今也未能实现盈利。
所以你看,这事儿就卡在这里了。
技术上没那么难,难的是商业上找不到一个能让所有人都舒服的姿势。
续航焦虑。
充电焦虑。
现在又加个排队焦虑。
你说怎么办?
凉拌,服务区的泡面管够。
说白了,目前节假日的新能源高速出行,就是一场大型的社会实验。每一个堵在服务区排队充电的车主,都是用自己的时间和糟心的体验,在为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不成熟而买单。
他们不是在充电,他们是在“瞎积薄发”,用一种近乎行为艺术的方式,去倒逼整个产业链思考:那个被吹上天的未来,到底该如何落地。
所以,下次看到高速上排队充电的新闻,别光顾着嘲笑那些“大聪明”了。
他们遭遇的困境,其实是新能源这个宏大叙事里,一个无法被精修P掉的BUG。这个BUG,既不是车的问题,也不是桩的问题,而是钱的问题。
赔钱。
没人投。
最后就没人建。
这逻辑难吗?不难,但总有人假装看不见,尤其是在卖车给你的时候。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