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加油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加油员老瞄油箱盖?别以为他是闲着没事干,因为这背后有门道。至少我自己观察了不下20次,发现绝大多数加油员都会顺手摸摸油箱盖,尤其是那种盖内侧凹进去的位置。为什么?他们是在找请加燃油宝提示。九成九车主根本没注意过这个细节。
有次跟加油员搭话,他说:这油箱盖里头贴张小纸条,写着‘请加燃油宝’或者类似字眼,我们看到,就会蹭蹭推荐,毕竟都是给大家省油的。听着挺正经,但我心里嘀咕,这不就是借机多卖产品吗?我算了下,燃油宝这玩意儿每桶百来块,车主一回加几瓶,年下来也就是几百块的额外服务费。对某些人来说,这钱确实能省,但大多数人我估计是交了智商税。
我不禁猜测——(纯属个人臆测,别太当真)这请加燃油宝的提示,可能是厂家在汽车出厂时统一贴的,毕竟厂商跟添加剂供应链也有点关系。但我翻了下跟我混得比较熟的修理工朋友的说法,人家说:现在买车大多不推荐用这种东西,反倒容易堵喷油嘴或点火系统。这说法又让我有点犹豫,看来燃油宝未必就是大救星。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至少4个加油站里的油箱盖贴纸都不同:有的写请加燃油宝,有的写请使用某品牌燃油添加剂,甚至有个地方直接没贴任何东西,只是一张透明膜。于是我意识到,背后肯定有不同的油品供应链博弈。供应商想通过这些提示,影响加油员的推荐惯,最后连带用户买单。
话说回来,加油员这样做为什么还挺普遍?一方面是人性,大家都想着多卖点产品,额外收入;另一方面是体系培训——有些地方连售油员都被教育了,往往会强调添加剂的好处。供应链里的这场价格战和利益拉锯,别人看不到,我倒是能感受得很鲜明。
我又纠结了一下。先前说添加剂害喷油嘴,这结论也太绝对了点。后面想想,燃油宝类产品确实分档次,低端劣质的不排除会添堵,高端品牌可能改良了配方,辅助清理油路。怎么说呢——这里面得区别对待,别一棒子打死。
对比我自己用的两款加油站,一家是正规连锁,大瓶燃油宝卖得贵但号称高端配方;另一家是路边小站,卖的便宜但说明书一股塑料味。我实操体验下来,贵的加油站产品用完感觉车子稍顺畅一点,便宜的就没啥感受。估计这也是消费者分档次的原因。
聊个题外话,你有没有发现,很多车主根本不了解自己车的油箱盖结构?我在一次回访中问一个朋友:你知道你车油箱盖内侧的那个小标签是啥意思吗?他竟然摇头:没注意过,反正按说明书加油就行。我就说:那你是不是经常被加油员推荐燃油宝?他笑笑:可不是嘛,感觉被忽悠了,实际上也没感觉发动机变好。我自己也承认,都会被这种潜规则弄得有点烦。
供应链里这个事情,可以用做饭做菜来比喻。研发新车好比做新品菜单,原材料车企自己把控;但供应链涉及的配料比如燃油宝,就是调味料供应商推荐的买家的菜谱上加的秘密武器。它不一定是必须品,但被炒作得头上。有时你觉得味道好了,可能是自己心理安慰。
然后讲个数字吧,我自己估算过,燃油宝每瓶成本粗算15块,加油员推荐一桶50块左右,利润接近3倍。有点夸张吧?其实也不完全,因为加油员拿提成,销售渠道还得赚一点,最后加到车主头上。咱们用车成本里,这小钱加起来也是块不少。
再说回保值率。我见过同车型,保养时用过添加剂的车和没有用的,同价,车况差不多,保值率差别不到3%。这说明添加剂的实际影响没那么震天响,更多是心理安慰。
这让我想到,每次看到油箱盖被摸的动作,我其实有点烦了。毕竟谁不想安安心心加油,不想被多费这一笔?但话又说回来,大家都是要活儿,有点额外收入对加油员来说也不容易。只是我挺好奇,哪家车企会真正管控这种情况?毕竟厂家口碑和车主满意度还是要考虑的。
对了,你们有没有认真看过自己车的油箱盖后面?有没有贴什么小纸条?或者,你是否愿意听销售员或者加油员推荐添加剂?说实话,我现在每次被推荐都会先拒绝,买排骨吃才实在。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倒是挺想知道:加油员摸充油箱盖时,是不是也得督促自家加油站管理层搞清楚这类隐形利润?还是这就是常态了?日常油箱盖被摸的次数能不能少点?这是不是某种行业里的小秘密啊?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