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市场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新洗牌。2025年9月,中国以322.6万辆的月销量稳居全球第一,同比增长14.9%,日本、巴西等9个国家销量却出现下滑。
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逼近50%,意味着每卖出两辆新车,就有一辆是电动或混动车型。 这种结构性变化不仅重塑了市场排名,迫使传统汽车强国如日本、德国加速调整战略,甚至开始寻求与中国企业的技术合作。
一、全球销量分化:政策与新能源成增长分水岭
2025年9月,全球36个主要汽车市场中,27个国家实现销量增长,但驱动因素截然不同。 中国市场的爆发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发力,部分暂停政策的地区在9月恢复执行,直接拉动消费。
英国销量达31.3万辆,创十年同期新高,其增长主要依赖纯电车型的历史性突破。 德国虽然总销量增长12.8%,汽油车和柴油车分别下降5.9%和7.2%,混动和纯电车型却增长近30%。
反观下滑市场,日本销量同比下降2.4%,其中大排量车型降幅达3.3%。 印度虽增长5.5%,但消费者因预期9月底商品及服务税下调而暂缓购车,导致批发量波动。
二、中国领跑背后的技术碾压:电池与成本控制成关键
中国车企的强势增长离不开技术突破和供应链优势。 2025年1-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960万辆,渗透率高达45.5%。
宁德时代推出的麒麟电池采用第三代CTP技术,提升能量密度的同时支持4C超充,缓解了续航焦虑。 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神行Pro”电池则通过NP3.0安全平台,将成本压缩至全球最低水平。
这些技术直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在西班牙,比亚迪销量同比增长291.8%,名爵增长91.3%。 德国市场上,比亚迪销量暴涨2225%,达到3255辆。
三、传统车企的反击:混合动力成过渡王牌
面对电动化浪潮,传统车企并未坐以待毙。 丰田凭借混合动力策略,品牌价值增长22.9%,达到647.4亿美元,重登全球最具价值汽车品牌榜首。
其全球销量虽同比下降3.7%,混动车型在东南亚和拉美市占率超40%。宝马则通过与中国电池企业亿纬锂能合作,为新世代iX3供应电芯,结合德国工程能力打造全球化产品。
然而,部分转型缓慢的品牌遭遇严峻挑战。 特斯拉品牌价值下降26.2%,在主要市场被迫降价维持份额。 通用韩国销量骤降37.1%,雷诺韩国下降16.5%。
四、区域市场的生死局:政策摇摆决定成败
各国政策对市场走向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 美国在9月底结束7500美元的电动车税收抵免,导致三季度出现“末班车”抢购潮,通用电动车销量激增107%。
福特CEO吉姆·法利预计,10月后电动车需求可能大幅下滑。 加拿大则因零排放汽车销量远低于目标,暂停2026年ZEV强制令并重新审查政策。
欧洲市场陷入两难。 德国电动汽车份额仅20%,远低于中国的47%。 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计划因充电基建滞后、能源价格高企而面临压力,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希雅公开呼吁加强国际合作。
五、品牌格局重塑:中国军团集体上位
全球汽车品牌价值榜单见证中国品牌的崛起。 24个中国品牌进入全球百强,比亚迪以140.3亿美元价值位列第12名,吉利、理想、长安紧随其后。
零跑汽车成为最大黑马,9月交付量达66657辆,同比增长97%。小米汽车首次实现月交付破4万辆,蔚来、小鹏也创下历史新高。
相比之下,欧洲品牌依赖本土市场韧性。大众在巴西以46.6%的份额压制本土品牌,奔驰通过高端化策略维持品牌价值第二的位置。整体上,中国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先发优势已难以撼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