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你可能不信,一个曾经在中国汽车界呼风唤雨、被捧上“教父”神坛的百年品牌,最后把自己打包,以一块钱的价格给卖了。对,你没看错,就一块钱。这事儿听着比段子还离谱,但它就这么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了三菱身上。如今广汽三菱的长沙工厂里,早就没了三菱的影子,广汽埃安的新能源车生产线正在那儿搞得热火朝天。一个时代的落幕,有时候连声像样的再见都懒得说。
很多人,尤其是我爸那辈人,提起三菱,眼睛里都还有光。那是什么?那是帕杰罗在荒漠里卷起的沙尘,是工地上轰鸣的三菱卡车,是刻在骨子里的“皮实耐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我们的汽车工业还在泥潭里摸爬滚打时,三菱就已经像个高大、年轻、充满能量的外国小伙,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按理说,手握这么一副王炸开局,怎么着也得在中国市场打下一片江山吧?
可三菱的脑回路,九曲十八弯,愣是没走到康庄大道上。它没像丰田本田那样急着合资造整车,而是选择了另一条路——当起了“军火商”,卖发动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沈阳的航天三菱和哈尔滨的东安三菱相继成立,简直就是给当时嗷嗷待哺的国产车品牌送来了“心脏”。毫不夸张地说,那些年,一半以上的国产车跑起来,靠的都是三菱的技术。比亚迪靠着东安三菱的4G18发动机,打造出F3这款神车,一举在低端市场站稳了脚跟;长城的哈弗H6,更是靠着航天三菱的4G63发动机,开启了连续多年的SUV销冠传奇。就连后来被视为新势力的理想,它的开山之作理想ONE,那台被无数人讨论的增程器,也来自东安三菱。
那些年,三菱在中国躺着就把钱赚了,技术转让费收到手软,“国产车教父”的名头响彻大江南北。舒坦是真舒坦,可这就像是把自家会下金蛋的鹅,到处租给别人用,租金是收爽了,可扭头一看,邻居家已经孵出了一窝又一窝小金鹅。当我们的自主品牌完成了原始积累,比亚迪的DM-i、长城的柠檬混动、吉利和奇瑞的自研动力总成纷纷亮相时,三菱这位“师傅”的订单,自然就越来越少了。
更要命的是,三菱之所以这么急着在中国卖技术“回血”,是因为它在日本的老家早就起火了。这家公司有个老毛病——“鞠躬道歉,下次还犯”。从2000年被曝出隐瞒长达三十年的车辆缺陷开始,刹车、悬挂什么问题都有,社长出来九十度鞠躬;2004年,又是一波更大规模的隐瞒丑闻,再次鞠躬;到了2016年,干脆承认在油耗数据上造假二十多年,销量应声腰斩。一次次的丑闻不仅掏空了家底,也把消费者的信任感作没了。靠卖技术给中国车企续命,成了它唯一的救命稻草。
眼看着技术红利吃到头了,三菱才后知后觉地想起来:哦,我还得在中国造车卖。2012年,广汽三菱姗姗来迟,比它的日本老乡们晚了整整十年。不过,靠着一款欧蓝德,它还真就回光返照了一下。那句“20万以内四驱七座SUV”的口号,精准地戳中了很多家庭的痛点,一度卖到脱销,2018年,广汽三菱年销突破14万辆,达到了巅峰。
可就在这个时候,三菱骨子里那种傲慢和懒惰又犯了。从2013年到2021年,将近九年的时间里,当隔壁的RAV4和CR-V都换代了好几次,动力系统越来越先进的时候,欧蓝德愣是没舍得大改款,修修补补又一年。你这不是糊弄消费者,你这是在侮辱整个市场的智商。果不其然,销量从2019年开始坐上了滑梯。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新能源。当比亚迪一个月卖出几十万辆新能源车,当特斯拉的ModelY满街跑的时候,三菱在干嘛?它在2022年底慢悠悠地推出了新一代欧蓝德,依旧是台燃油车,定价还不便宜,16.98万起。市场用脚投票,告诉它什么叫“刻舟求剑”。它也试过搞纯电,那款叫阿图柯的纯电SUV,说白了就是广汽埃安的换壳车,配置没人家高,智能化约等于零,续航还短,价格却贵一截。2022年全年卖了838辆,平均一个月70台,简直是汽车界的笑话。
再往后,就是我们开篇看到的场景了。2023年,工厂停产,员工遣散,公司资不抵债,最终三菱以1元的价格,将自己在中国整车制造领域最后的颜面,转让给了广汽。从一个备受尊敬的老师傅,混到净身出户,真的怪不了市场无情,也怪不了中国车企“忘恩负义”。这根本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战略自杀。
它的故事就像一部警世恒言,告诉所有还留在这个牌桌上的玩家:今天的中国市场,水深浪急,已经不是几十年前那个靠个外国标就能躺赢的温柔乡了。你不尊重它,不拥抱变化,那市场只好把你请出去,连个送别的仪式都不会有。三菱这堂课,代价惨重,可惜,下课铃响得太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