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一辆车在完全“蒙眼”的情况下,还能精准避开所有障碍物吗? 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深蓝L06在重庆实测中的真实一幕。
2025年10月23日,深蓝汽车进行了一场趣味蒙眼挑战,车内人员被完全遮挡视线,仅靠车辆自身的27颗传感器在封闭场地中穿行。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套全系标配激光雷达的Deepal AD Max系统,随后直接开进了被称为“8D魔幻山城”的重庆闹市区,挑战了连老司机都头疼的“地狱级”路况。
这场直播测试的核心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验证深蓝L06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到底靠不靠谱。 毕竟现在市面上宣传高阶智驾的车不少,但敢直接拉到重庆来做首次公开测试的,还真需要点底气。 重庆是什么地方?
层层叠叠的立交桥、导航经常失灵的隧道、一眼望不到头的陡坡急弯,还有那种窄得只能过一辆车的小巷子。 别说自动驾驶了,好多外地司机自己开着导航都能绕晕在里面。
深蓝这次玩的蒙眼挑战,听起来就有点刺激。 工作人员用遮光布把车窗户全挡上,司机和乘客坐在里面什么都看不见,完全交给车自己开。 场地里摆满了锥桶、模拟的障碍物,还有突然出现的假人。
这考验的就是激光雷达和整套感知系统的精准度。 从直播画面看,车子慢悠悠地起步,方向盘自己左右微调,遇到障碍物提前就减速绕开,整个过程没出现任何突然的急刹或者犹豫。 特别是在一个模拟的窄路掉头环节,车头差一点点就要蹭到旁边的杆子,但它就是能稳稳地控制住距离,一把方向就转过去了。 这种精度,确实比人眼判断还要准。
激光雷达在这时候就显出了它的优势。 它不像摄像头那样依赖光线,哪怕在晚上或者突然进隧道光线变暗,它也能清晰地“看”清周围物体的轮廓和距离。
官方数据说,这套系统能识别180米以外的障碍物,这个距离足够系统提前规划路线,做出平缓的减速或者变道动作。 而且车上不止有激光雷达,还有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和摄像头,27个传感器一起工作,相当于给车装了一圈“眼睛”,基本没有盲区。
蒙眼挑战还只是开胃菜,真正的重头戏是重庆的城市道路实测。 测试路线选得特别刁钻,专门挑了那些连本地出租车司机都要掂量一下的路段。
比如那座有名的“让你转晕头”的立交桥,导航经常在这里提示“请保持直行,但您正在转弯”。 深蓝L06上去的时候,系统很早就识别到了要走的匝道,提前并线,方向盘的转动也很柔和,没有那种突然抢方向的感觉。
在连续弯道上,它甚至能模拟人的驾驶习惯,稍微压一点线过弯,而不是死死地卡在车道正中间,显得特别自然。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处理“鬼探头”。 在一条小路上,旁边停满了车,突然有个行人从两辆车中间窜出来。 车子几乎在行人露头的同时就开始制动,减速很线性,没有吓人一跳的急刹。
这背后是激光雷达提前捕捉到了移动物体,加上摄像头快速识别出是人形,系统瞬间就做出了决策。 这种场景在城市里太常见了,能做到及时反应,确实能大大提升安全感。
还有重庆那些窄路。 有些路段两边都停着车,中间留下的空间刚好够一辆车通过,后视镜都得小心翼翼地收起来。
深蓝L06在这种路上会主动把速度放得很慢,一点点往前挪,同时屏幕上会显示出周围环境的3D模型,离障碍物还有多少厘米都标得清清楚楚。 遇到对面来车,它还会主动寻找稍微宽一点的地方靠边避让,而不是傻等着。 这些细节上的处理,能看出来系统是真的理解了中国路况的复杂性。
这套系统的核心,是一种叫“一段式端到端”的算法。 简单来说,传统的自动驾驶系统好比一个流水线:先由摄像头和雷达“看”路,然后把信息传给“大脑”去分析该怎么做,最后再指挥方向盘和刹车去执行。
中间环节多,反应就容易慢半拍,动作也容易显得生硬。 而深蓝L06的算法更像人脑,看到什么就直接反应什么,中间没有那么多转换步骤。 所以它开起来更连贯,变道、超车、绕行都是一气呵成,少了那种机器特有的“机械感”。
当然,好的算法离不开大量的训练。 官方透露,这套系统前期用了全国22个交通最复杂城市、累计40万公里的测试数据来学习,而且还整合了长安汽车实验中心每天数百万公里的模拟数据。 这相当于让系统在“上学”期间就见过了各种奇葩路况,所以真正上路时才能这么从容。
不过话说回来,硬件堆得再高,最终还是要看实际表现。 深蓝L06在重庆的这次测试,确实展示出了不少亮点。 比如在拥堵路段跟车,它不会紧贴着前车屁股,而是留出合理的安全距离;加速和减速都模仿了老司机的脚感,不会一窜一窜的;甚至在一些没有清晰车道线的路口,它也能根据前车的轨迹和路沿的轮廓,自己推断出该走的路线。
这些细节累积起来,才构成了那种“像人在开车”的体验。
从这次测试来看,深蓝在智能驾驶上确实下了本钱。 全系标配激光雷达这个决定,在同价位车里很少见,这相当于把高阶辅助驾驶的门槛拉低了不少。 而且他们选择在重庆这种极端环境做首秀,也说明对自家产品有足够的信心。 毕竟,能在山城畅通无阻的智能驾驶,放到其他普通城市,应该就更轻松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