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途汽车逆袭记:从“边角料”到销量黑马的七年
说起捷途,家里亲戚要换车时我还真被问过:“这牌子谁家的?奇瑞下面那个?”其实2018年刚冒头那会儿,连奇瑞自己都没抱太大希望。你想啊,那一年中国车市头一回下滑,自主品牌日子紧巴巴。要是放在现在,肯定满街都是新能源、智能化,可那时候油车还占着大半壁江山。
不过捷途这事儿吧,说白了就是奇瑞一拍脑门的产物。卖掉观致和凯翼之后,公司手里能用的资源不多,还得给新项目分点边角料。当时搞燃油SUV,还不是用最先进的平台,就是把1.5T老发动机再拉出来溜溜——据说技术部师傅都笑话:“这台机子跑得快也就图个省心,不挑食。”有一次我在维修店等保养,就碰上一个开早期X70的大哥吐槽,说高速100码以后风噪呼呼响,不过油耗倒是稳,一箱油下去比他原来那辆宝骏730耐造。
其实捷途最初压根算不上独立品牌,只能算商用车部门带的小弟。定位嘛,也很直接——十万块左右,对标五菱宝骏那些“买菜神车”。尹同跃当时自己也没怎么吹牛,说白了就是集团里的“小草房”,先看成色再说。
资源有限怎么办?李学用总经理出了一招,“旅行+性价比”。发布会上全是自驾游、露营场景,还有和旅行社合作啥青年黑卡优惠。我有个朋友前两年真拿着这个卡去张家界玩,据他说门票便宜几十块,但酒店还是原价。不过场景营销这一套确实让人记住了,“出去玩首选捷途”这种印象就在三四线城市扎根了。
第一款X70上市6.99万起步,那阵网上基本没人讨论它,全世界仿佛只剩蔚小理、小米华为。但线下不一样,我表姐夫当年摇号排不上北京小客,就整了一辆X70特供版——后窗封死,上货拉人两不误。他直夸空间大、装货方便,比哈弗H6宽敞,比长安CS75便宜,关键还能选7座。有次群友调侃,这配置简直东北菜馆量大管饱路数,有面儿又实惠。
后来陆续出了X70 PLUS、X90、X95,每一代都往更高一级卷配置。有段时间4S店销售私底下讲,“我们卖的是服务不是科技,你别指望啥自动泊车,但空调冷得快,大屏幕好操作。”顺带插一句,小毛病倒是不少,比如中控偶尔死机,有位技师私信我:“重启一下就行,这系统本来就偷工减料。”
渠道扩张也是个狠活,不到一年400多家一级门店,再加二网铺开1300多个点,都扎堆三四线城市。我去年春节回老家,在县城转悠随处可见红蓝相间的展厅广告,一水儿农村包围城市打法。这些地方的人需求简单:皮实、省心、不花哨,所以捷途反而成了他们眼里的香饽饽。“十万块钱落地,还要啥自行车?”这是村口修理厂老王经常挂嘴边的话,他给附近不少农户修过早期x70,说配件便宜,好找,用起来糙点但结实。
到了2021年7月,人们才发现这支“杂牌军”月销已经冲上一万五,总量45万辆。在国内新势力燃油SUV里增长最快。据说吉利豪越跟进模仿,包括长安欧尚整个系列,也多少受到了刺激。这种玩法,把被忽视的小镇青年、小生意人全揽进来了,他们平常不会发声,也不上论坛,但是真金白银砸在市场上。不像网上热议那些智能电动车,他们只关心空调凉不凉、大灯亮不亮、“烂路走起来抖不抖”。
内部还有段八卦流传很广:尹同跃后来夸奖捷途是“38军”,意思就是打硬仗特别争气,是集团内最灵活的一支队伍。所以2021年7月干脆让它单飞成独立品牌,与星途平级。从此生产资质借着乘用车身份搞定,可以理解为汽车圈里的荣耀手机阶段吧(虽然大家嘴上少提)。
当然这些只是序章,真正爆发还得到2023年以后。但不得不承认,从2018年的试水,到如今农村集市旁随处可见的小蓝标SUV,这条路走下来颇有点励志味道。有次群友聚会聊起保值率问题,一个哥们苦笑道:“咱买的时候图省事,用几年换新也舍得扔,不指望升值。”其实很多普通家庭,就是这么现实地生活着,没有什么梦想伟业,全靠皮实耐造混日子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