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和赛力斯的组合拳,为什么只有问界能做到这个高度?

最近车圈又炸锅了。就在今年十月中下旬,赛力斯集团总裁何利扬在第32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直接甩出了一组令业界震撼的数据——问界系列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使用情况早已突破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了整个新能源车圈最硬的竞争力。这话一出,评论区瞬间分成两派。有人喊着"牛啊,国产车终于支棱起来了",也有人皱着眉头嘀咕"真的假的?该不会是后台数据注水吧?"

要知道,就在前不久,某国际大牌还在发布会上炫耀自家辅助驾驶的"高端路线和天花板级别",结果没过多久就被扒出那些数据是在完美的实验室环境下测试出来的,根本经不起真实路况的考验。这一次何利扬拿的是实打实的用户真实使用数据,不是模拟环境,也不是抽样调查,而是上百万车主每天在路上跑出来的成绩单。

到底是真本事,还是跟友商的一场"硬刚"营销?咱们今天就来扒扒这背后的真相和门道。

第一部分:爆炸级数据是怎么来的?问界的辅助驾驶到底牛在哪里?

华为和赛力斯的组合拳,为什么只有问界能做到这个高度?-有驾

先给大伙儿划重点。问界系列搭载的华为ADS智能驾驶系统,已经成为了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实用工具,而不是什么摆设。截至二零二五年九月中旬,问界系列车型已经积累了超过六十多万车主开启智能驾驶功能,这些数字背后是真实的驾驶场景和每一次的使用记录。

高速领航辅助可以自动识别匝道、主动变道超车,城区车道保持能让司机的右脚从油门和刹车上彻底解放出来,而自动泊车功能甚至比很多老司机还要利索。最关键的是,华为投入了超过七千名研发人员,这个团队规模本身就代表了华为对智驾领域的决心和投入。

为什么用户愿意把驾驶权交给这套系统呢?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它真的好用,真的能解决问题。那些在高速上开了几个小时的长途司机,用了高速领航以后,疲劳感直线下降。那些每天堵在城市道路上的上班族,有了城区智驾以后,驾驶体验完全升级。停车技术不好的朋友,一键自动泊车,再也不用为了停车倒腾十分钟。

但数据背后最重要的支撑,是安全性。根据华为官方在今年七月公布的数据,问界系列车型的驾驶安全事故率,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了接近九成。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几百万用户的真实驾驶数据,都在证明这套系统的可靠性。正因为可靠,用户才敢天天用,才能形成高频率的使用习惯。

有人曾经质疑说,这八成多的使用率是不是把"偶尔用一次"也算进去了?结果何利扬直接补刀,打开了底牌。统计的标准是什么呢?是近三十天内至少使用过一次以上的活跃用户,而且高频用户,也就是每周用三次以上的人,占比也超过了四十多万人。这不是"偶尔尝鲜",这是"日常依赖"。


换句话说,在每十个问界车主里面,至少有八个人每个月都在用智驾,其中还有四个左右的人每周都要用。这个数字放在整个汽车行业来看,已经彻底颠覆了大家对辅助驾驶的认知。曾经,辅助驾驶是"锦上添花"的高端配置。现在,对于问界车主来说,智驾系统已经成为了"出行标配"。

华为和赛力斯的组合拳,为什么只有问界能做到这个高度?-有驾

问界的辅助驾驶为什么能做到这个水平?背后有两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一个是技术积累,一个是用户教育。技术方面,华为这个团队已经迭代了上百个版本的算法,对于复杂路况的理解已经达到了"老司机级别"。不管是路边突然窜出的电动车,还是施工围挡,甚至是前车司机的"加塞意图",这套系统都能提前识别和预判。

用户教育方面,赛力斯从来没有把辅助驾驶当成一个简单的卖点海报贴一下就完事。新车交付的时候,销售人员会花二十分钟给你现场演示所有功能。车机系统里有"新手引导模式",第一次用高速领航,屏幕会实时标注当前车速、跟车距离、可变道区域,就像给了一个虚拟的副驾教练在你身边。赛力斯甚至还会定期推送"辅助驾驶使用技巧"视频,教你如何应对大弯道,教你雨天怎么开更安全。对比其他品牌"买了车自己摸索"的佛系态度,问界这套方法简直就是"保姆级教学"。

第二部分:华为和赛力斯的"组合拳",为什么只有问界能做到这个高度?

回到一个根本问题。同样都是智能驾驶,为什么问界能达到这个高度,而其他品牌连一半都比不了?这背后隐藏着华为和赛力斯深度绑定合作的秘密。

技术硬实力方面,问界搭载的这套华为ADS系统已经发展到了第三点三版本。硬件配置就堆到了行业顶级。以问界M9为例,搭载了一百九十二线激光雷达,这是目前量产车里最高的线束数,探测距离能达到两百五十米。同时还有五个四D毫米波雷达单元,可以在雨雾冰雪等恶劣天气下正常工作。这些传感器数据融合以后,形成了一个三维的"电子眼",对路况的理解精度已经达到厘米级别。

华为和赛力斯的组合拳,为什么只有问界能做到这个高度?-有驾

华为的研发团队不仅在感知硬件上投入巨大,在算法层面的投入更是惊人。超过七千名R&D人员,分布在感知、规划、决策、执行等多个环节。他们已经在云端积累了超过三百万公里的真实驾驶数据,经过十亿次的虚拟仿真测试。这些数据和算法的积累,形成了一套逻辑自洽、安全可靠的决策系统。一个简单的变道动作,背后需要识别十多个信息源,评估三十多个风险因子,才能确定是否执行。

场景适配的聪明之处在于,问界没有盲目追求"全场景自动驾驶"这种听起来牛逼但实际没用的东西。反而是先啃下了用户最迫切需要的两块硬骨头。第一块是高速领航,第二块是城区通勤。这两个场景覆盖了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常驾驶。高速上大家最累,城区里大家最烦,问界就把这两个最痛点的场景做到了极致。

城区道路覆盖率已经达到了全国九十九分的水平,这意味着无论你在一二三线城市的哪个角落,主干道、次干道、支路都能用。高速领航的城市高架汇入汇出成功率高达九十九点多,这种高成功率背后,是经过了千万级的真实驾驶场景验证。用户一上手就发现"真能用",而不是"宣传片里厉害,实际用不了"的尴尬局面。这就是为什么问界的使用率能甩开同行一大截的根本原因。

还有一个很多人容易忽视的点,就是用户界面和交互设计。华为团队把驾驶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想到了。自适应巡航的速度如何平顺过渡,变道时的转向角度如何符合人体习惯,紧急制动时的减速度曲线如何舒服,这些看起来细微的东西,实际上决定了用户对一套系统的信任度。一个不顺的交互体验,可能就会让用户下次选择手动驾驶。反之,一个舒服顺畅的体验,会强化用户的信心,让他们更愿意使用。

第三部分:这个现象意味着什么?行业拐点已经到来,内卷时代正式开启

华为和赛力斯的组合拳,为什么只有问界能做到这个高度?-有驾

当问界把这个数字甩出来的时候,整个行业都安静了。从用户层面来看,这是个非常好的消息。说明辅助驾驶已经不再是某个品牌的营销噱头,而是真正能够改善驾驶体验的刚需功能。当八成的问界车主都在日常使用智驾,其他品牌的消费者就会开始对比。同样花二十多万买车,人家的辅助驾驶这么好用,我的怎么这么鸡肋?这种"倒逼效应"会让整个行业加速技术迭代。

从行业角度看,这是一个转折点。此前很多车企把辅助驾驶当成了一个"加分项",是用来宣传的配置清单。现在问界用实际使用数据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高频使用"本身就是核心竞争力。谁的功能更可靠、场景更丰富、用起来更顺手,谁就能吸引更多用户。市场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竞争阶段,不再是"我有这个功能",而是"我的这个功能有多好用"。

可以预见,接下来的半年,其他品牌就该坐不住了。要么,他们选择加大研发投入,快速迭代智驾系统。小鹏、蔚来、理想早就宣布了下一代产品计划,都在往更高阶的自动驾驶方向靠。要么,他们选择降价促销。但问题是,消费者可能已经变得更挑剔了。便宜但不好用的东西,还不如多花点钱买一个真正好用的产品。这种市场变化对于那些技术积累不足的品牌来说,压力是很大的。

不过也存在风险。高使用率意味着高依赖度。假如系统偶尔出现bug,比如误识别一个障碍物,可能会引发很大的舆论危机。一旦信任被打破,恢复起来会很困难。所以问界和华为必须保持"技术迭代速度",不能有任何懈怠。他们已经计划每个季度更新一次算法,就是为了应对新的路况挑战和极端天气情况。市场也在监督,只要有负面信息出现,消费者就会第一时间发现和讨论。

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这种竞争也会带动上游供应商的进步。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算力芯片这些关键器件,都会迎来新一轮的技术升级需求。那些能跟上的供应商会赚得盆满钵满,跟不上的就会逐渐被淘汰。这就是市场竞争的力量,推动整个产业向前发展。

华为和赛力斯的组合拳,为什么只有问界能做到这个高度?-有驾

第四部分:网友吵翻了!这些疑问你也有吗?

问界的这组数据发布以后,评论区彻底成了一个"大型讨论现场"。咱们挑几个最典型的问题聊聊。

问题一:"八成使用率真的是日常使用吗,还是有人为了省电或者偷懒就开启自动驾驶?"

用户调研显示,超过七成的高频使用者是真正为了解决驾驶痛点。长途司机用高速领航是为了缓解疲劳,你见过哪个长途司机对着空荡荡的高速还得紧紧握着方向盘的?宝妈用自动泊车是为了避免剐蹭,毕竟停车场本来就狭窄。上班通勤族用城区智驾是为了在堵车的时候减少脚踩油门刹车的频率,脚都踩麻了的感觉谁用过谁知道。

当然也有少数人是为了"炫技",拍个视频发抖音,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车有多智能。但这部分人的占比很低,大概在一两成左右。绝大多数人的使用动机都是为了提升驾驶体验和安全性。这就是为什么一旦用户体验到了真正好用的智驾,就会变成高频使用者的原因。好东西,用过一次就停不下来。


问题二:"辅助驾驶这么好用,是不是考驾照以后直接开自动驾驶就行了,都不用学手动了?"

华为和赛力斯的组合拳,为什么只有问界能做到这个高度?-有驾

千万别这么想。现在所有的辅助驾驶系统,不管多么先进,都是在一个基本前提下工作的——你得随时准备接管。你的手得放在方向盘上,你的眼睛得看着路,你的脚得放在刹车上,随时准备干预。问界的系统甚至会在检测到驾驶员长时间不看路、分心的时候,直接发出警报,甚至会自动降速或者靠边停车。这不是替代你驾驶,而是辅助你驾驶。

技术是工具,永远是工具。安全驾驶的责任永远在人身上。这个底线是不能碰的。任何厂商都不敢说"用了我们的自动驾驶,你就可以睡觉了"。那样做的话,一旦出了问题,法律和道德都经不住推敲。所以务必要理解,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不是一个概念。

问题三:"国产车的辅助驾驶是不是已经追上特斯拉了?"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从使用率的角度,问界确实在打特斯拉的脸。特斯拉的FSD,也就是完全自动驾驶功能,在今年二月才正式登陆中国市场。价格定在了六万多块钱,还只提供一次性买断的方式。更关键的是,到目前为止,特斯拉也没有公布过FSD在中国的实际激活率数据。在北美市场,渗透率大概是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几的水平。而问界的免费智驾系统已经做到了八成多的活跃率。


但是,我们也要承认,特斯拉在算法积累上的深度是别人学不来的。特斯拉采用的是纯视觉方案,积累了十多年的数据。问界采用的是多传感器融合,在本土化场景的适配上做得更好。中国道路的复杂性,那些电动自行车、外卖骑手、施工车队,这些特斯拉在北美很少遇到的东西,问界天天面对,所以适应得特别快。

华为和赛力斯的组合拳,为什么只有问界能做到这个高度?-有驾

可以这样说,两家各有所长。特斯拉的算法基础更深厚,问界的本地化做得更彻底。但从市场现实的角度,消费者能用上的、能天天用的、能真正改善体验的智驾功能,问界已经做到了国内最好的水平。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结语:问界八成多的背后,是国产智能驾驶的彻底觉醒

从这个十月何利扬甩出来的这组数据,咱们能看出一个明显的信号。国产车早就不满足于"堆配置、拼价格"这种低端竞争方式了。现在转向了在核心技术上与国际大牌"硬刚"的道路。

这个数字代表了什么?代表了国产智能驾驶从"可用"演进到"常用"的关键一步。曾经,辅助驾驶是个卖点。现在,高频使用的智驾系统成为了真正的竞争力。用户不再被"我有这个功能"所迷惑,而是真实地感受"这个功能到底好不好用"。

问界走到这一步,背后是华为的技术投入、赛力斯的执行力,还有几百万车主每天在路上跑出来的真实反馈。这种良性循环已经形成,用户用得越多,系统学到的东西就越多,下一次迭代就越优化。优化后的系统越好用,就会吸引更多人使用。这个正反馈一旦启动,就很难被打破。

华为和赛力斯的组合拳,为什么只有问界能做到这个高度?-有驾

其他品牌也看到了这个趋势,所以都在加速。但加速的代价是什么?是巨大的研发投入、是人才的争夺、是技术的积累。短期内,不太可能有品牌能赶上问界当前的水平。中期内,大家会在这个领域展开激烈竞争,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都会上升。长期来看,这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升级是利好。

最后,给各位留一个灵魂拷问。如果你要买新能源车,是优先选择"日常智驾做到极致、用户信得过"的问界,还是选择"概念漂亮、实际不好用"的其他品牌?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下一代的汽车,拼的就是这个。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