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汽车有多惨?劳斯莱斯归德国,路虎并入印度,一手好牌被糟蹋

前言

一提到劳斯莱斯、路虎,现在谁还会第一时间想到它们的英伦出身?这曾经代表英国工业荣耀的汽车品牌,现在早就变成了他国公司的“珍藏”。

可能很多人都没知道,早在上个世纪中叶之前,英国的汽车行业可是稳坐世界前三名的宝座。

从贵族专属的劳斯莱斯,到工薪族喜欢的奥斯汀,这一系列车型打造出了一套覆盖各阶层的完整体系,甚至连美国九成的进口车都出自这里。

如今我们国外的汽车品牌,大多想着德企、日企,几乎没把英国的品牌放在心上。

曾经的工业巨头,为什么到头来连个拿得出手的汽车品牌都没有?大英帝国的汽车产业到底是怎么一败涂地的呢?

英国汽车有多惨?劳斯莱斯归德国,路虎并入印度,一手好牌被糟蹋-有驾

昔日荣光

不少人误以为英国汽车只搞高端市场,其实早年的它厉害的地方在于,形成了一个“无论是皇室还是普通百姓都能享受”的完整体系。

1906年劳斯莱斯一出场,就专注于贵族级别的座驾;到1919年,宾利跟着进来,主要做运动奢华车。中产阶级喜欢荣威、名爵,工薪阶层则会选奥斯汀。

当时奥斯汀推出的“奥斯汀7”,不仅在英国市场火得不行,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后来大众甲壳虫的设计产生了影响,说明它的技术水平还挺过关的。

二战之前,英国就已经形成了以伯明翰和考文垂为中心的汽车制造区域,产量稳居全球前三。虽然美国的产量更大,可在品牌丰富性和技术精细方面,英国一点也不逊色。

英国汽车有多惨?劳斯莱斯归德国,路虎并入印度,一手好牌被糟蹋-有驾

那会儿,美国90%的进口车都来自英国,德国的BBA和日本的丰田还只是“后起之秀”,根本连帮英国车提提鞋的资格都没有。

那会儿英国汽车之所以能成功,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他们懂得“贴合市场需求”这点。

有些贵族喜欢奢华,比如劳斯莱斯的手工定制;富二代们偏爱速度,那就得阿斯顿马丁的跑车;普通家庭则更注重实用,比如奥斯汀的经济型轿车。

这种“按需制造”的思路,让每个品牌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也为整个行业注入了不少活力。

不过,可惜的是,这股生机并没有坚持到二战之后政策调整的时期。

英国汽车有多惨?劳斯莱斯归德国,路虎并入印度,一手好牌被糟蹋-有驾

把活棋下死了

二战结束后,丘吉尔下台,工党的艾德礼政府就登场了。这次执政可说是深受苏联影响,推行列宁所提的“费边社会主义”,其实也就是用行政手段来改造市场,把那些关键产业都收归国家所有。

他们羡慕苏联的高尔基汽车城,那地方靠一家工厂垄断整个苏联的民用汽车市场,制造的嘎斯车家喻户晓,在当时被左派看作是成为“汽车强国”的捷径。

于是英国政府就开始推车企整合,先让大的公司吞并小的,等那些小的都被吞掉了,再逼着几个大公司相互合并。

可问题就在这里,当时好多小厂的日子过得挺好的,比如专做经济型车的奥斯汀,销量还稳定,赚的钱也不少,根本没必要跟其他公司合并啊。

可问题就摆在这儿,政府倒是不管这些,小厂的用工成本反而还被故意往上提,逼得它们“自愿”投门大厂;要是大厂不配合,就用政策一卡,逼得它们走投无路。

英国汽车有多惨?劳斯莱斯归德国,路虎并入印度,一手好牌被糟蹋-有驾

到了1955年,英国境内只剩下两家汽车公司了,后来还合并成立了“英国利兰集团”——听起来像个庞然大物,其实就是个各种公司拼凑起来的“大杂烩”。

这个集团旗下有30多个品牌,生产的安排不像根据市场需求来,而是看怎么平衡内部各个“势力”:A厂和B厂都生产经济型车,管理层怕得罪谁,只能平均分配产能,至于消费者到底喜欢不喜欢、车的品质怎么样,反倒变成次要的事了。

这算是典型的“用行政思路解决问题”,而非靠市场机制:苏联的高尔基体制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实施计划经济,不用担心市场的变化多端。

其实汽车作为一种消费品,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得太快了,要靠行政命令来安排生产,迟早会被市场淘汰掉。

果不其然,英国利兰逐年亏损,到了1982年亏掉52亿英镑,只能靠政府输血才能维持,变成了纳税人的“累赘”。

英国汽车有多惨?劳斯莱斯归德国,路虎并入印度,一手好牌被糟蹋-有驾

撒切尔的“无情”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起初还打算救英国利兰,聘请了个CEO进行裁员、削减项目,甚至还试着和日本本田合作。

不过,她很快就意识到,这公司已经“烂到根儿”了,管理层不思进取,出点问题就跑去找政府要补贴,稍微好一点就又回到原样。

她在回忆录里提到“这是对纳税人的持续骗局”,虽然话挺尖锐,但却直击关键。

于是撒切尔做了个挺冒险的决定:国有资产一脚退出汽车行业,还把关税保护给撤了,让英国的车企得自己硬扛竞争。

英国汽车有多惨?劳斯莱斯归德国,路虎并入印度,一手好牌被糟蹋-有驾

有人炮轰她“搞垮了英国汽车业”,可我觉得,这其实是最聪明的“善罢甘休”。

当时那些品牌虽说亏了钱,但毕竟还算是“百年老店”的存在,趁着还能卖出点价格,赶紧出手,总比等到品牌烂得一文不值再出手要强得多。

更关键的是,撒切尔没有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她放弃了整车制造的“重资产”,但仍坚持保留英国汽车的核心本领,比如汽车设计和零部件的研发。

现在不少豪华牌子的底盘布局和内饰定制,还会找英国团队帮忙;像迈凯伦这种超跑品牌,也能在英国稳扎根,靠的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技术底蕴。

英国汽车有多惨?劳斯莱斯归德国,路虎并入印度,一手好牌被糟蹋-有驾

结语

现如今那些被买下的英国品牌里,劳斯莱斯在宝马的掌控下,还是那副顶级奢华的模样;至于路虎,在塔塔旗下,也推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新车型。

其实,这也验证了一个道理:汽车行业从来不是拼“谁有品牌”的比拼,而是比拼“谁懂市场、能满足用户”的较量。

当年英国汽车行业的没落,并不是因为品牌不强,而是因为政策偏偏偏离了市场的基本规律;而现在的“新生”,正是因为又重新走上了市场的正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