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人口1.03亿,去除老人和儿童后,青壮年大约5000万左右。那么越南全国有多少辆摩托车呢?大约4500万辆,几乎是适龄人口人手一辆。越南不仅是人均占比高,还是世界上摩托车保有量最高的国家,没有之一。
1979年越南战后满目疮痍,开始重建,设计人员在规划城市道路时,就没想到过今天,有小轿车那是资本主义,我们最多就只有自行车的通行了,因此几乎没考虑轿车的通行,造成今天城市街巷狭窄、道路密集。
这种先天不足让越南无法有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而资金匮乏又让越南无法走“上三路”的轻轨和“下三路”的地铁。于是摩托车成为了富裕起来的越南人首选,大街小巷全部都是,形成越南社会的特色,也让越南成为全球摩托车制造商最看重的市场之一。
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摩托车被视为“小康生活”的代表,取代自行车迅速成为一股新潮流,像今天的房子一样是结婚必备品。
最开始,中国市场也是被价格高昂的日本进口品牌(如本田、雅马哈)占据,但重庆摩托车维修和配件厂看到了商机,纷纷杀入摩托车整车生产和销售的赛道。重庆多山,这样的地理特征孕育了不少摩托车产业链的企业,一直是摩托车的乐园。重庆利用先发优势,成为“世界摩都”,在当时占据了全球60%的产能,年产量突破2000万辆。
中国工业的优势是能快速实现低成本的大规模量产,在摩托车行业也是如此,各个品牌为抢占市场杀得你死我活,国内市场成为一片“红海”。为了跳出价格战的泥潭,以力帆、宗申、隆鑫为代表的重庆系摩托车企业,转战越南,凭借价格优势迅速蚕食日本品牌的份额。
彼时,日本摩托车的售价约为1800至2300美元,而中国摩托的价格约1000至1300美元。凭借价格优势,到2002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的占有率一度高达90%,成为绝对王者。
这样的盛况成功吸引了江浙系、广东系等摩托车企业的关注,纷纷出海进军越南市场。这些企业没有产品优势,就和和重庆系大打价格战,将摩托车价格打到仅需700美元。这个时候一台摩托车的利润已不足30元人民币。
但双方胜负未分,价格战依旧,杀到刺刀见红,一辆摩托车的价格居然跌至300美元甚至更低。这样的价格是不可能支撑一辆摩托车的成本,于是这些企业开始另辟蹊径,就是偷工减料,用更薄的钢板更细的轴承更脆的外饰,并减少售后投入,售后承诺永不兑现,售后电话永远不通。
中国摩托车一时之间在越南市场故障率奇高,甚至出现行驶过程中“车架断裂”的离谱事件,而且用户找企业,售后推诿,将用户晾在一边。越南人用脚投票,结果仅仅一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成了“廉价低质”的代名词,整个行业的质量口碑崩溃,信誉扫地。
反观日本企业,本田、雅马哈、铃木等面对中国企业发起的价格战不为所动,一方面继续维持其高端品牌,另一方面面对中国企业的竞争,日本企业加速本地化,在越南投资建厂,选择深耕本地产业链。利用当地廉价的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日本摩托车企业推出了售价800至1000美元的低端车型,但严控质量和售后服务。
面对日本摩托车的反击,中国摩托车企业依旧在内斗得“不亦乐乎”,价格战打成了泄愤战和面子战,为了争口气几乎到了“宁可输给日本人,也不能输给自己人”的地步。
这种“我活不活无所谓,我只要你死”的商业逻辑和策略很快两败俱伤,到2005年日本品牌重新夺回越南市场主导地位。
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市场份额一路滑落,即便后续大量中国摩托车企业撤离,留下的想保质保量深耕,但如同三星手机当年的“爆炸门”,口碑再也无法逆转,至2018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市场份额仅剩1%,彻底退出竞争。
也是在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拐点开始出现。在国内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开始蚕食欧美百年的燃油车份额。
这一次,中国新一代的摩托车企业再次转战越南,不过他们带来的是新能源电动摩托车,没有污染、没有噪音,用车费用几乎零成本,随便家里拉一根电线就能完成充电。
电动两轮车的出现在越南市场复制了国内市场,形成降维打击。2023年,越南电动摩托车销量同比增长约35%,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动两轮车市场。与此同时,传统燃油摩托车市场不断下滑,本田、雅马哈在越南的销量分别下降近20%,重新日系车在中国的表现。
例如中国品牌雅迪电动车一年在越南的销量突破10万辆,同比增长约40%,成为市场最亮眼的增长样本。
与二十年前不同,现在的中国在新能源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成熟的规模化生产体系和成本结构。电池、电机、控制系统的全国产化能力,不仅实现了“从燃油向电能”,还实现成本的最大优化,让企业不需要发动特意的价格战,就已经在成本和售价上实现对日本摩托车的碾压。
不仅如此,中国企业还主动迎合当地人习惯和偏好,雅迪针对越南城乡通勤环境设计的E3、G5等车型,续航82公里,时速37公里/小时,覆盖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售价约4500元人民币,仅为日本摩托价格的一半。在同型号高端车方面,雅迪电动车价格6500元人民币,而本田摩托车的售价达到28000元人民币。
电动摩托车几乎不需要维护保养、能耗小,整体使用成本不到燃油车的二十分之一。摩托车一年的燃油费在4000元左右,而电动车一年消耗的电费仅有150元。这种“性能对等、价格腰斩”的组合,精准撬开了越南主流消费者的需求。
雅迪在越南全国已经布局了400余家门店,形成售后、金融与充电网络一体化的渠道体系。同时,与二十年前“赚快钱、卖整车”的前辈相比,雅迪这一次将产业链嵌入当地。在当地建厂,当前年产能20万台,目前产能200万台的新厂已经开建。
雅迪在越南的工厂带动了超过3000个就业岗位,并形成了电池、塑料件、控制器等配套产业。这种可持续的生产制造赢得了越南政府支持与社会认同,不再被歧视和针对,很好地融入当地。
而日系摩托车在这一过程中,再现汽车方面的迟缓。越南传统的摩托车霸主——日本本田、雅马哈以不变应万变,这个时候劣势尽现,产品种类有限、定价高昂。时代抛弃你不会提前打招呼,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动摩托车在越南市场的销售占比约为45%。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东盟诸国,2024年东盟电动两轮车市场规模达10.8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至22.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2.9%。其中,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已超过60%。
中国在东南亚的电动两轮车出口,不仅是成本竞争,更是新能源产业能力和技术的全球输出。与二十年前不同,这一轮竞争不再只是“价格战”,而是“体系战”,除了电动摩托,还有新能源汽车,高低搭配,全面出击。
二十年前,中国摩托车兵败越南,是低端制造过剩与价格战的典型教训;二十年后,中国电动摩托车在越南的崛起,是供应链成熟、技术积累与品牌重塑的综合结果。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不再是低价抢市,而是产业体系、技术深度与本地化能力的长期较量。中国企业已从“全球化制造者”向“全球化产业建设者”转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