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停车场,灯火昏黄。隔着一辆SUV的厚重车门,“嘎吱”一声,司机把一包矿泉水悄悄丢进后备箱,仿佛那些用过又充电亏过的电池、那隐秘的燃油气息,也随着杂物同样混在这黑暗里。你问他这车的“油耗”如何?他只笑,不语。再问“电耗”?他念叨一句“纯电续航有两百多吧”,然后换话题聊起座椅通风。你想知道增程车到底重多少?没人给你一个准确数字。销售员只会让你摸一摸看多稳。
增程汽车,从一开始就像是站在舞台边缘的配角。让人记得的更多是油车的嘹亮和纯电的激进。合资巨头用半截眼神打量:“这玩意儿能卖得出去?”直到理想汽车把增程架在舞台中央,销量直线上升,盈利敲锣打鼓。众多新势力和老字号车企一拥而上——长安深蓝、广汽、奇瑞、阿维塔,一个个都不想错过“可油可电”的理论黄金时代。
但今年的故事里,主角换了人。连理想都不想再扛着增程的大旗,转身去推纯电i8。在汽车乘联会数据里,增程汽车销量只有10.2万辆,同比下滑超过11%。上半年的增速也慢下来,市场份额像冬天的雪一样消融。曾经那个被寄予厚望的技术方案,为何突然卖不动了?故事背后的真相,比营销广告要冷得多。
车重。这个词,在驾校教练嘴里是“大车开得稳”,在增程车里却是分量过重的“硬伤”。增程车用上油和电的双系统。发动机被当成备用发电机,电池和电驱系统则要扮演动力主角。能量的冗余就变成了重量的冗余。对于百分之九十的人来说,车重带来的稳重感其实很有限——更重,意味着操控灵活性下降,“纯电动力”开起来是有,但悬架被重量拖垮了,车子依然笨重,缺乏活力。换句话说,“有劲但不灵”。
有个自以为聪明的说法:“增程器发动机只发电不驱动,电驱才叫未来。”但现实里,发动机在增程车上就是鸡肋的存在。不会直接驱动车轮,只会默默地把油变成电,电再推动车轮。在能量的二次转换里,损失、拖延、冗杂一并而来。车重不仅影响驾驶体验,还牵连到安全性——刹车距离增加,碰撞风险加剧。你以为多装了200斤只是稳如狗,实际上遇到紧急事故时,你和“大车”一样要为重量买单。
自我调侃一句:改装圈的朋友都知道,重一百斤减速差一截,但是销量跌得更重。工程师们当然不是瞎子,想办法提升悬架、减震系统规格。但补救措施始终是表面文章,根本上的“结构优化”才是解药,可惜成本、技术都卡着脖子。
说到这里,电耗问题也不容回避。你问增程车企“电耗怎么样”,基本都是转移话题。他们擅长表演沉默。与传统油车相比,增程车电驱确实有个省油的钱袋子。但和纯电车一比,主打一个“抽烟喝酒,还想长寿”。亏电状态下,增程器发电,发动机把油烧两遍,这一轮操作,电耗反而更高。加速和高速巡航时,电驱系统直冲,电耗马上飙起来。对比同级别纯电车型,增程车电耗高出10%-20%。短途城市通勤还好,长途驾驶、电池循环多了,电池寿命直线下降,续航安全感越来越弱。
再看看“补能短板”。曾几何时,某车厂高喊“你们的充电桩还没全覆盖,增程才能解决焦虑”。如今华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们把快充技术卷上天,县城、农村都插满了充电桩。补能焦虑像老款电池一样逐渐退场。纯电汽车直接续航五六百公里,固态电池登场后,更是七八百公里起步。增程车原本吹牛皮的“可油可电”优势此刻变成了尴尬上线:“还要我干啥?”补能技术进步,基础设施完善,增程车的存在感一夜间刷没了。
如果你问汽车厂家,为什么不主动坦白增程车的电耗和车重?毕竟这才是最直观的硬伤。但现实里,营销讲究埋雷:重点强调“灵活、稳重、省钱”,至于这些数据嘛,是“后端信息”,让销售员去“看情况讲”。说实话,这种回避姿态就像法医面对尸检时,不主动说明死因,“等你发现了再来问”。增程车的市场表现,本质上是技术路线的拧巴,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尴尬。
有些车企还乐观,说“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增程还有很多潜力”。可纵观市场,实际还有多少增长空间,车主和用户已经用脚投票。增程车如果继续避谈电耗和车重,最多再撑一阵子。终究,那些轻盈的纯电、低能耗的混动,比它更有未来感。
有时候我也会自嘲:法医喜欢“讲真话”。做车企营销的,偏偏不爱。人们都喜欢听爽文,但市场和技术都不是爽剧编剧,硬伤就是硬伤,掩饰不住。
那么话题最后,增程汽车到底卖不动了,这锅该甩给车重电耗,还是甩给快充和基础设施?或者你觉得还有隐藏的终极原因?你愿意再为增程车等一等吗?读到这里,不如顺手回一句,让彼此看看,到底是理性、情怀,还是一场技术更新下的淘汰赛。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