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辆下车企生存危机!一汽大众的辉煌与悬崖

34年,3000万辆车,7300亿元税收,50万个岗位,这些数字如同一幅宏伟画卷,描绘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之路,却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传统车企在电动化浪潮下的转型困境

10月30日,一汽奥迪A5L领航版在长春基地缓缓驶下生产线,标志着一汽-大众成为国内首家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从1991年成立至今,这家合资车企用34年时间走完了从零到三千万的征程,成就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01 速度密码:从13年到5年的进化论

一汽-大众的3000万辆之路,是一条不断加速的曲线。从1991年生产第一辆汽车到2004年突破100万辆,用了13年;从100万辆到2014年第1000万辆下线,用时不到10年;从1000万辆到2020年第2000万辆,只用不到6年;而从2000万辆到3000万辆,仅用了5年多

这种加速跑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更是一汽-大众体系能力的成熟。从最初的“一个品牌一款车型”,到如今坐拥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覆盖主流、豪华与经济型市场的完整矩阵。

一汽-大众已形成 “五地六厂” 的战略布局,从长春走向全国。3000万辆不仅是数量积累,更是质量飞跃——累计营业收入超5.5万亿元,贡献税收逾7300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超50万个就业岗位。

3000万辆下车企生存危机!一汽大众的辉煌与悬崖-有驾

02 规模效应:产业链上的隐形冠军

一汽-大众的3000万辆,远不止是工厂里的整车产量,更是一场产业链革命

34年来,一汽-大众培育了1900多家上游供应链企业,发展了1500多家下游经销商。在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汇集了400余家零部件企业及多个产业园区。

更为深层的是技术溢出效应。一汽-大众像一所“黄埔军校”,培养出成千上万的汽车人才和完整先进的供应链体系。为提升本地供应商技术水平,一汽-大众建立了与上千家供应商的 “赋能共生”关系,通过派遣德国专家现场指导、组织技术培训等方式,帮助本地供应商实现技术升级。

这种“带动式”发展让长春的汽车供应链实现从“低端配套”到“高端自主”的跨越,本地零部件配套率从最初的不足30% 提升至如今的80% 以上。

3000万辆下车企生存危机!一汽大众的辉煌与悬崖-有驾

03 转型困局:电动化浪潮下的合资瓶颈

站在3000万辆的巅峰,一汽-大众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

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今天,合资车企的品牌溢价优势正在削弱。一汽-大众虽然连续6年获国内燃油车销量第一,合资车企销量效益第一,但在电动化赛道上面临着中国自主品牌的激烈竞争。

为此,一汽-大众发布了雄心勃勃的转型规划。未来五年,将推出近30款全新商品,其中新能源超20款。自2026年起,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将在多个细分市场新增11款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全新车型,包括6款纯电动车型、2款插电式混动车型、2款增程式车型及1款燃油车型

一汽-大众计划每年投入约100亿元用于研发,聚焦智驾、软件等智能电动核心赛道。按照规划,其混动车的纯电续航里程将达300公里,百公里馈电油耗低于4升;纯电车续航800公里,覆盖A0级到B+级的核心市场。

3000万辆下车企生存危机!一汽大众的辉煌与悬崖-有驾

04 开放样本: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双向奔赴

一汽-大众的3000万辆,是中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的“进阶样本”。

从1991年引进德国大众技术和管理体系,到如今建立 “两国九地” 研发布局,一汽-大众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双向赋能”的跨越。在研发中心,中德工程师共同参与新能源车型的电池管理系统、智能座舱开发,将德国的严谨制造标准与中国的用户需求快速响应能力融合。

更值得关注的是,一汽-大众正在从 “引进来”的受益者,转变为 “走出去”的推动者。未来五年,一汽-大众旗下大众、奥迪和捷达将加速出海,打造20款国际车型,年出口规模将达到10万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指出,合资企业应“依托中国完善的产业链与活跃的创新生态,在全球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中国创造,反哺全球’的目标”。

3000万辆下车企生存危机!一汽大众的辉煌与悬崖-有驾

在长春生产基地,那辆作为第3000万辆整车的奥迪A5L驶下生产线,现场掌声雷动。一位参与建厂初期的老师傅却悄悄擦拭眼角,对身边年轻同事低声道:“光荣属于过去,下一程,才是最难的。

正如一汽-大众总经理陈彬所言:“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时代,一汽-大众仍然要成为广大客户的第一选择。” 3000万辆既是里程碑,也是新征程的起点。在中国汽车产业迈向电动化、智能化的道路上,一汽-大众的转型探索,将为中国乃至全球合资企业提供一面镜子——照见过去的辉煌,也映出未来的挑战。

#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