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13万买的车,现在连车门都打不开! ”淮北车主任先生站在紧锁的4S店门前,手里攥着购车合同,展厅早已空空如也。 同样遭遇的丁先生,他通过报警才勉强开走新车,因缺少合格证成了无法上牌的“黑车”。
深蓝汽车客服在5次通话中给出了5种不同说法:从“正常营业”到“确实存在异常”,最后竟表示“厂家也是受害者”。
01 门店蒸发,车主陷钱车两空困境
2025年9月30日,丁先生在淮北深蓝4S店定下一辆深蓝SL03。 10月9日办完按揭手续后,销售突然改口称车辆合格证押在第三方机构,无法提车上牌。 丁先生当场报警,在警方介入下才开走车,合格证至今没拿到。
让丁先生心凉的是,在他等待期间,这家店的展车被陆续拉走,最终人去楼空。 他联系深蓝厂家后,10月20日有大区经理到场查看,没给出任何解决方案。
车主任先生的遭遇更显无奈。 他9月2日定车,10月15日交款时销售解释“店铺正在装修”,他信以为真付了13万全款。 结果等来的不是新车,是门店关张、老板失联的消息。
02 厂家回应如同“变脸戏法”
从10月22日到29日,媒体先后5次联系深蓝客服,得到关于淮北门店经营状况的诡异回复:
10月22日,客服6321239号称“正常营业”
10月23日,客服6322750号改口“异常状态”
10月27日,客服6312040号说“异常但仍是授权经销商”
10月28日,客服6322881号又变回“经营正常”
10月29日,客服6321966号最终确认“确实存在异常”
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让消费者懵了。 深蓝区域负责人向车主坦言“厂家也是受害者”,并表示“情况不太乐观”。
03 合格证困局成行业潜规则
深蓝车主遭遇的合格证问题并非孤例。 网络上不少车主反映类似情况,购车后门店迟迟不给合格证,导致无法上牌上路。
车辆合格证通常被经销商质押给银行或金融机构进行融资。 当经销商资金链断裂,就无法赎回合格证,消费者便成了最终受害者。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4S店从3.2万家减至3.14万家,净减少约650家。 预计全年4S店净减少近1500家。 高运营成本、激烈价格战和新能源直销模式冲击,让传统4S店陷入生存危机。
04 深蓝汽车的多重信任危机
这已不是深蓝汽车第一次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
2025年5月,深蓝汽车因未经许可向48万老车主推送“S09专属购车券”弹窗广告被推上风口浪尖。 有车主反映广告遮挡倒车影像,差点酿成事故。
6月有车主因拒绝更新深蓝APP隐私协议,被降级为“游客模式”,连车门都打不开。 车主牛先生吐槽:“花17万买的车,身份从车主变游客了”。
深蓝汽车的经营状况同样不容乐观。2024年销量不足18万辆,仅完成目标的64%。 面对困境,深蓝已将2025年销售目标从50万辆下调至38万辆。
05 经销商管理漏洞凸显品牌短板
厂家与授权经销商本是一个整体。 门店以品牌形象对外经营,代表的是官方信誉。 当经销商出现问题,厂家难辞其咎。
深蓝汽车对经销商管理显然存在漏洞。 连自家授权门店的经营状况都掌握不清,客服回答颠三倒四,区域负责人只能以“受害者”自居。
相比之下,一些车企在经销商出问题时主动为消费者承担损失,深蓝的回应显得推诿被动。 车主选择的是品牌而非具体门店,真金白银支付后要独自承担损失。
深蓝汽车将年销售目标从50万辆下调至38万辆,比销量迫切的是重建消费者信任。 当车主在空空如也的4S店前手握合同无所适从,当客服对同一问题给出五种答案,一个品牌的价值底线究竟该如何衡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