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伙儿可能都有个感觉,就是咱们身边开国产新能源车的朋友越来越多了,以前那种满大街丰田、本田、日产的景象,好像没那么常见了。
这不光是我们的感觉,这些日本汽车大厂最近公布的财务报表,也实实在在地印证了这一点。
可以说,曾经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的“日系三强”,现在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日子过得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
咱们先从全球的大盘子说起,看看丰田、本田、日产这三家企业在全世界的生意做得怎么样。
最近这个季度,他们可以说是集体遇到了“水逆”,主要碰上了两件烦心事。
第一件是美国那边要多收关税,这一下就把他们出口到美国的汽车成本给抬高了,卖一辆车赚的钱就少了。
第二件是日元汇率的问题,日元升值了,这听起来好像是好事,但对他们这种跨国大公司来说就头疼了。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在海外辛辛苦苦赚回来的一大笔美元,换成日元之后,就变少了,利润凭空就蒸发了一部分。
这两件事一叠加,直接让他们整体的利润表现非常难看。
先说丰田,作为全球汽车行业的“老大哥”,家底确实厚实,抗压能力也最强。
虽然利润受到了很大影响,但人家的规模还在。
今年上半年,丰田在全球卖了超过554万辆车,销量还增长了7.4%,创下了近三年的新高。
光看这个销量,确实很厉害。
但是,一看利润表,就笑不出来了,净利润同比下降了整整37%。
丰田自己也预警了,光是美国加征关税这一项,就可能让他们全年少赚1.4万亿日元,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折算下来,相当于每天都要损失大约1.8亿人民币。
即便如此,丰田还是咬着牙宣布要继续扩大生产,计划把全年的产量目标提高到1000万辆,还要在日本建新的工厂。
这其实是一种策略,叫“以规模换时间”,意思是哪怕暂时不怎么赚钱,也要保住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等熬过这段困难时期再说。
而且,就算利润下滑,丰田的营业利润率依然能保持在9.5%以上,这个盈利能力在全球汽车企业里还是顶尖的水平。
接着看本田,情况就比丰田要严峻得多了,用“腰斩”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本田这个季度的净利润同比暴跌了50.2%,也就是说,去年同期能赚100块钱,今年就只剩下不到50块了。
更让人吃惊的是,财报里还透露出一个信息,本田赖以成名的汽车业务,现在居然是亏损状态。
整个公司的利润,竟然是靠卖摩托车的业务在苦苦支撑。
一个世界级的汽车巨头,主业不赚钱,要靠副业来输血,这听起来多少有点让人唏嘘。
而日产的处境,可以说是三家里最艰难的。
财报上显示,日产这个季度净亏损了1157亿日元,而去年同期还是盈利的,这一来一回的差距非常大。
而且这已经是日产连续第四个季度亏损了,说明公司的经营状况出现了持续性的问题。
面对这种危机,日产也不得不采取“壮士断腕”的措施,启动了大规模的复兴计划,核心就是削减成本。
具体做法包括在全球范围内裁员2万人,关闭7家工厂,大幅削减海外的生产能力。
这些举动无疑是非常痛苦的,但对于目前的日产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
说完了全球的情况,咱们再把目光拉回到国内市场。
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竞争也最激烈的汽车市场,日系车在这里的变化尤其明显。
几年前,日系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一度高达23.1%,差不多每卖出四辆车就有一辆是日系的。
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降到了12.9%,份额几乎少了一半。
这失去的市场,大部分都被我们快速崛起的自主品牌,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给抢占了。
在这场市场份额的保卫战中,丰田成了日系品牌里唯一还在坚守阵地,并且能实现增长的“独苗”。
今年上半年,丰田在中国的销量达到了83.77万辆,同比增长了6.8%。
其中,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这两家合资公司都表现不错。
这背后,一方面是丰田的“双车战略”起到了作用,也就是一款车型由两家合资公司分别生产销售,覆盖了更广的消费群体。
另一方面,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广汽丰田推出的一款名叫铂智3X的纯电动SUV,一个月交付了超过6800辆,这个成绩相当亮眼,也打破了很多人认为丰田造不好电动车的固有印象。
同时,丰田也开始真正重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推出了本土化战略,比如让中国的工程师来主导车型开发,在上海建立研发基地,这些都说明他们正在努力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
与丰田的稳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田和日产在中国的节节败退。
今年7月,本田在中国的终端销量只有4万多辆,同比下降了14.7%。
其中,广汽本田的销量更是同比下降了超过50%,几乎是断崖式的下跌。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清楚,随着比亚迪、理想等国产品牌推出的新能源车型在智能化、舒适性和动力性能上越来越强,本田传统的燃油车在同价位下的吸引力就大大降低了。
面对这种局面,本田也调整了策略,减少了对纯电动车的巨额投资,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混合动力车型上,这或许是一种更务实的应对方式。
日产在中国市场的情况则是喜忧参半。
好的一面是,东风日产推出的一款名为N7的新能源车型,上市后市场反响不错,获得了不少订单,给日产的转型带来了一丝希望。
但从整体来看,日产的销量下滑趋势依然没有得到遏制。
今年上半年,日产在华累计销量同比下降了17.6%,跟几年前的高峰期相比,销量规模已经萎缩了很多,甚至连武汉的一家工厂都出售了。
虽然日产也在强调要“在中国、为中国”,加速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变革,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光有口号是不够的,还需要拿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更快的市场反应速度。
总的来看,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遇到的挑战,是时代变化的必然结果。
过去他们凭借发动机技术、可靠耐用和省油等优点赢得了市场,但在今天这个以电动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这些传统优势正在被削弱。
中国的消费者越来越看重车辆的智能座舱体验、辅助驾驶功能以及设计感。
如果日系品牌不能彻底转变思路,加大在新技术领域的投入,推出真正能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那么它们在中国市场的地位,未来可能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