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省8700块的买卖要黄了?上海已经动手,限牌城市53%的车主都在观望这件事
我朋友老张上周把刚提半年的插混车挂到二手市场了。问他为啥,他说上海那边插混拿不到绿牌的事儿让他慌了神。当初就是冲着9.2万的牌照钱和免购置税才下的手,现在政策风向一变,他算了笔账:如果其他城市跟进,这车立马得贬值两三万。更麻烦的是,乘联会那个合并蓝绿牌的建议递上去快两年了,浙江、广州都在研究怎么调整,他不想等着靴子落地。
这事儿吧,我理解他的想法,但觉得没必要这么急。
跑车这些年,见过太多次政策调整。当年国三升国四的时候,一堆人抢着出二手车,结果国四车没贵多少,国三车反而亏了个底朝天。买车从来不是赌政策,得看这东西本身值不值。
就说用车成本。我开燃油车,百公里八个油,按现在油价算下来一公里要六毛多。我兄弟开电车,家里充电五毛钱一度,一公里也就六分钱。一年跑个一万五,光油钱就差八九千块。就算绿牌没了、购置税得交了,这个差距还在。
电池那块儿确实在进步。前年我试驾的时候,续航四百多公里就算不错了,现在随便一款主流车型都能跑五六百。磷酸铁锂的成本降到以前一半,价格下来了性能反而上去了。有些混动车加满一箱油能跑一千多公里,这种体验燃油车给不了,纯电车也给不了。
充电桩的问题也在慢慢解决。两年前我去郊区办事,找个充电桩跟寻宝似的。现在一线城市基本三公里范围内肯定有桩,快充十来分钟就能补个三百公里。老小区装桩还是麻烦,这个我承认,但新小区基本都预留了接口。
更关键的是智能化这条线。我身边好几个人买电车,压根不是为了绿牌,就是觉得那些辅助驾驶、语音控车的功能好用。跑高速的时候打开辅助驾驶,脚能轻松不少。燃油车后期要加装这些功能,成本高还效果一般。
数据也能说明点问题。现在新能源车在非限牌城市的销量已经过半,说明大家不是被政策逼着买,而是真觉得合适。网约车司机就更实在了,每公里成本能省到几分钱,一年下来运营成本能省好几万,这笔账谁都算得明白。
我不是说所有电车都行。小品牌、续航虚标的、三电技术不过关的,该避还得避。头部那几家企业勉强靠谱,成本控制做得还行,技术积累也有些家底。等政策退出之后,那些靠补贴续命的小厂子多半得歇菜,留下来的才是真有本事的。
至于现在买不买,得看你自己情况。有固定车位能装充电桩,平时就在城里转悠,电车挺合适。没固定车位还经常跑长途,混动更靠谱。限行城市急着用车的,可以考虑赶个末班车,但也别太慌,多看几家总没坏处。
我兄弟去年买了辆混动,当时也纠结过要不要等政策更明朗。后来他想通了,车是拿来开的,不是拿来赌政策的。现在开了一年多,每个月光油费就能省七八百,加上保养便宜,一年下来实打实省了小一万。他现在逢人就说,早买早享受,晚买未必便宜。
说白了,绿牌只是个附加项,不是决定因素。十年前大家买车看排量,五年前看牌照颜色,现在得看续航、看智能、看用着顺不顺手。技术在往前走,用车成本摆在那儿,这两点不会因为政策调整就消失。
那些靠补贴活着的企业,日子可能不太好过了。但对消费者来说,未必是坏事。市场淘汰掉一批,剩下的反而更值得信任。产品力过硬的车,绿牌有没有都卖得动;产品力不行的,就算送绿牌也撑不了多久。
老张后来又把车从二手市场撤了下来。他算明白了,现在卖车亏得更多,不如先开着。政策怎么变是一回事,车能不能满足需求是另一回事。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比盯着政策风向重要得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