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靠性价比走天下的"国民神车"品牌"星途",发布了旗舰款纯电SUV"天枢L"。
这车刚亮相就上了热搜,不是因为设计多花哨,而是车机芯片上印着一行小字:"星途自研·龙芯X9"。
发布会上官方放话:"这芯片算力比特斯拉HW4.0还高15%,成本却低了30%。"
要知道,前几年合资车还在嘲讽中国车"只会堆配置,核心技术全靠买",结果这才几年?
曾经的"廉价代步车"不仅年销量干到过2500万辆(相当于每5辆中国车就有1辆是它),现在连豪华品牌都得捏着鼻子研究它的芯片了。
年销2500万的车企,为啥非要自己造芯片?
2023年冬天,星途的老总在内部会上拍了桌子:"明年再被芯片卡脖子,我提头去见董事会!"
为啥急成这样?
因为2022年全球芯片荒闹得凶,星途为了等一批车机芯片,生产线停了整整45天,损失20亿。憋屈的是,当时欧洲供应商坐地起价,原本800块的芯片涨到3000,还得等半年交货。
这时候有人说了:"要不咱先买现成的,等以后有钱再自研?"
但管理层算了笔账:每年卖300万辆车,单芯片采购成本就超50亿,10年就是500亿!豪华品牌像BBA,早就开始用自研芯片绑定用户数据,搞智能化生态。要是永远被人卡着技术脖子,咱们的车永远只能是"硬件不错,软件拉胯"的代名词。
就这么着,星途咬着牙砸了200亿,拉着国内芯片公司和高校搞联合研发。
2024年底,第一版龙芯X9流片成功;2025年中,正式装车。
你看,这不是"逆袭",是人家早就在暗处攒劲儿呢!
自研的龙芯X9,到底牛在哪儿?
有人要问了:"车企造芯片,是不是凑个热闹?"
真比专业芯片厂强?
咱就说俩硬指标:第一是算力。龙芯X9采用7nm工艺,每秒能处理300万亿次运算,比特斯拉HW4.0(200万亿次)还高,能同时跑自动驾驶、语音交互、车机娱乐三个大程序不卡顿。要知道,以前用国外芯片,开个导航再玩语音助手,屏幕能卡成PPT。
第二是适配性。
国外芯片像"标准件",车企想改功能得求着供应商;龙芯X9是"定制款",星途把自动驾驶算法、座舱交互逻辑写进了芯片底层,响应速度快了40%。举个例子,你说"打开座椅加热+调低空调",普通车得反应1秒,天枢L只要0.3秒——这体验差距,用户一坐进去就门儿清。
成本方面更有优势。
因为是自主设计,绕开了国外专利壁垒,龙芯X9的量产成本比同性能进口芯片低30%。省下的钱,星途给车主加了终身免费OTA升级服务——这波操作,把"性价比"卷成了"质价比"。
从"跟跑"到"反超",中国车企凭啥能硬刚豪华品牌?
有人说:"不就是堆钱砸芯片吗?"
换别家车企也能行?
还真不是。星途的逆袭,藏着三个关键逻辑:第一,需求倒逼技术。中国车主是全球最"挑剔"的用户——既要车机流畅能刷剧,又要语音指令秒响应,还得支持方言识别。
国外车企觉得"差不多就行",但中国消费者用脚投票,倒逼车企必须搞自研满足需求。
第二,产业链协同。星途没单打独斗,拉上了中芯国际(代工)、华为(算法支持)、清华(芯片架构设计)一起干。以前咱们总说"缺芯少魂",现在从设计到制造,整个链条都补上了课。
第三,战略眼光。
早在2018年,星途就开始储备芯片人才,每年拿营收5%投研发。别人笑它"傻",现在这些投入全变成了技术壁垒。就像打仗,你以为人家冲上来,其实人家早就在战壕里架好枪了。
网友吵翻了!这些问题你可能也好奇
车企自研芯片是不是浪费钱?
不如买现成的?
A:短期看确实贵,但长期是"省钱"。就像做饭,自己种菜初期累,后期不用天天买高价菜。而且芯片是"心脏",别人掌握着开关,你永远睡不踏实。
豪华品牌会不会马上跟进,反超咱们?
A:难。
BBA搞自研芯片起步比咱们晚5年,现在还在解决适配问题。中国用户需求变化快,咱们的芯片能快速迭代,豪华品牌那套"全球统一标准"反而成了累赘。
年销2500万的车,质量会不会因为自研芯片下降?
A:恰恰相反。
星途为了测芯片,找了10万用户做内测,收集了200万条反馈才量产。现在天枢L的故障率比老款还低2%,这才是"技术反哺质量"。
结语:中国神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从当年被骂"廉价劣质",到现在用自研芯片让豪华品牌"抄作业";从年销百万到2500万的跨越——中国车企用20年走了别人50年的路。
龙芯X9可能不是完美的,但它证明了一件事:当企业肯沉下心搞技术,当产业链愿意抱团,当消费者愿意给国产机会,"中国神车"真能造出属于自己的"中国芯"。
下一个十年,你猜会是哪些中国品牌,又把哪些"不可能"变成"不过如此"?
咱们搬好小板凳,接着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