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今年1-9月全球交付量达660万辆,纯电动车海外增长显著,中国市场却下滑43%,集团业绩增速受挑战

说实话,这组数据看完,我心里挺复杂的。大众今年前九个月全球交付660万辆,增长1%貌似稳了,但掰开来看,真正能叫亮眼的是纯电动车那块,交付同比涨42%,达到71.75万辆。特别是在欧洲和美国市场,大众纯电销路火爆,欧洲涨了78%,美国竟然暴增85%。但是,老家中国市场呢?纯电交付竟然下滑了43%,这数字有点扎心。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底和一个大众研发老友小张的聊天还在脑海——他说:电动车关键得快,产品一旦晚了,市场就跑偏了。这话现在听来格外有感触。其实大众这次中国市场纯电下滑,核心原因就是新款电动车没及时推出来。换句话说,供应链和研发节奏没跟上节拍,不是简单的卖场问题。

大众今年1-9月全球交付量达660万辆,纯电动车海外增长显著,中国市场却下滑43%,集团业绩增速受挑战-有驾

大众电动车平台MEB是欧洲研发重心,而中国版MEB和专属车型开发逻辑又不太一样。中国对电池、芯片的需求更激进,驱动技术里也有不少本地化调整。这就好比做饭,欧洲市场是炖大锅菜,定时定量;中国市场则像老妈的手艺,得根据食材和口味灵活调整。大众在国内的供应链严重依赖进口电池和部分关键零部件,受全球芯片紧缺影响,导致新车型投产延缓,供应链锅有点端不稳,直接影响交付。

说回数字,我们看到有核心市场交付下滑,比如中国整车交付量跌了4%,北美跌了8%。这两块都是大众重点发力的市场,一滑就是警钟。销售前线的小李跟我吐槽:一线销售其实挺憋屈的,客户追电动车,库存车又卖不出去,这库存积压压力真不是一两天事儿。他还说自己最近拉客户看新能源车,但你得让客户等半年新车上市,这哪能着急成啊?

大众今年1-9月全球交付量达660万辆,纯电动车海外增长显著,中国市场却下滑43%,集团业绩增速受挑战-有驾

插电混动的交付增长也挺抢眼,29.9万辆,涨了55%。这反映出市场还没完全转向纯电,也有不少用户处于观望。个人猜测(样本少)这种插电混动的反弹,一定程度上受益于政策导向和用户担心续航焦虑,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电动车充电网络不够完善的地方。不过这只是我的臆测,没深挖数据。

有意思的是,同价位的特斯拉Model 3和比亚迪汉EV在中国的用户口碑细节让我印象深刻。特斯拉加速体验爆炸,比亚迪续航更香,价格还更接地气。这两者对比一下,感觉大众差异化产品力还差点火候,甚至供应链上的全球与本地脱节让它们加速受限。特斯拉背后是自己造芯片,控制供应链;比亚迪则垂直整合电池生产。大众呢?更多是妥协与协调,不像那样狠。

大众今年1-9月全球交付量达660万辆,纯电动车海外增长显著,中国市场却下滑43%,集团业绩增速受挑战-有驾

我之前说大众没跟上节奏有点泛泛了。仔细想想,其实它是在供应链和合规压力中左右为难。中国新能源政策变化快,安全标准和审批也越来越严。研发部门碰到的是你得快,但不能快出事的两难。犹如开车,不能全踩油门又不能踩刹车,卡在半坡上迟迟启动不了。这段先按下不表,后面还得看它怎么调整。

低电价地区的电动车运营成本优势很明显。我估过,上海地区纯电车百公里电费成本大约是15-20元,远低于燃油车的40-50元,这也是纯电受青睐的重要原因。但是,大众的海外纯电布局得益于欧洲强劲的基础设施和新能源动力政策。比如德国和荷兰的充电桩密度全国平均增长超过20%,路上跑纯电量猛增。

大众今年1-9月全球交付量达660万辆,纯电动车海外增长显著,中国市场却下滑43%,集团业绩增速受挑战-有驾

还有个细节,一位售后维修师傅跟我聊到:这些新电动车维修难度不小,整车电子逻辑复杂,资料还跟不上,尤其是国内车型跟欧洲版不完全一样。这说明新车不只是卖掉那么简单,后续的维修保养供应链同样是一条隐形竞争战线。大众如果不补齐这一环,用户体验会打折。

讲真,这数据带来的疑问不少。大众会不会加速推进中国自主电池厂的建设?这个计划曾说过,执行力度如何?如何解决研发供应链差异化带来的车型规划冲突?作为消费者和业内人,咱们就很期待看到它下一步动作。

大众今年1-9月全球交付量达660万辆,纯电动车海外增长显著,中国市场却下滑43%,集团业绩增速受挑战-有驾

对了,你觉得,在全球新能源政策急剧变化和供应链多变的背景下,大众能不能既维持全球规模优势,又做出适合中国市场的爆款?或者说,传统巨头需要怎样的自我革命才能不被速度更快的对手甩出跑道?我跟你讲,这场才刚刚开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