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款腾势N9刚上市,价格区间大致在30到40万之间(这是个估算,官方没明说),这个价位放眼整个新能源SUV市场,竞争确实挺激烈的。说真的,腾势的这款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挺中庸但又不失质感,别小看它,背后其实有不少细节值得挖。刚聊到价格,车友小王说:你看这价格,真的跟理想L7差不多,但体验感会差多少?我当时心里也犯嘀咕,毕竟同级车里,理想做得那叫一个细致,交互系统、续航表现都拿得出手。
说到研发流程,我得先给大家讲一件我之前在东莞厂里见到的事。那次我正好插队跟供应链经理聊天,他说腾势这车背后的电池包供应链很复杂,主要分三块:电池单体、电池管理系统,还有电机控制器。每块都跟不同供货商打交道,你类似的汽车配件供应链就跟做一锅复杂的火锅一样,如果一味追求便宜,料不新鲜,口感就大打折扣。腾势在这点算是挺用心的,用料看起来不吝啬。这就好比你去吃火锅,油碟好不好,辣椒新不新鲜,直接影响成品味道。
实操中感受到的品质感又是另一回事。我前阵子去朋友修理厂,他一脸无奈地跟我说:腾势N9这车吧,配置看上去高,但实际装配精度还是有些瑕疵,像中控旋钮偶尔会卡顿,皮料也没想象中那么柔软。这话说得我有点尴尬,前面夸供应链没毛病,结果实际体验有点撕裂感。估计这就是研发和量产之间那条看不见的沟壑:研发设计是理想化,实际装配线上的工人们面对着成千上万个零件,难免有差异。这提醒我,千万别老被参数数值迷惑。
还记得我上次和一位做新能源车软件的老哥聊,他说腾势的车辆OTA升级做得不如蔚来的那么彻底,毕竟蔚来早年积累的软件系统基础厚,腾势去年才大规模引入这类设计,升级不少功能仍旧靠线下。这就体现了厂商的历史积累和战线布局,不能光看现在一款车的产品力,还有它背后的技术储备和演进轨迹。你有没有想过,这其实跟一家公司做菜一样,老厨师和新手炒出来的味道是有差别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腾势N9的展车尾灯设计其实挺有心思,发光区域做得很均匀,夜晚辨识度特别强。这点比起理想和小鹏,有明显优势。不过这细节对大多数买家来说可能是看不见的品质,用不用得到、感受不感受得到,区别就出来了。颇有点儿像你买一双鞋,鞋面用料好,鞋底稍次,平时穿着不会那么明显,但细看细摸肯定不同。
顺带吐槽一声,供应链这东西吧,真就是双刃剑。前两天我跟一个二线零部件厂老总吃饭,他扯着嗓门感叹:现在大家都在抢芯片供应权,一点点断货风险都能带来大麻烦。你想想,一个小小控制芯片涨价50%对整车成本影响有多大?我估了下,可能动辄多出2千元成本。这数字够惊吓,毕竟车企的毛利普遍不高,1%成本变动都得慎重考虑。也难怪腾势开这价位,供应链夹缝求生这么难。
不过我得自我更正,前面说腾势车身电子系统不够简洁,其实也有不同声音。一个在线车主群里,有位用户发消息说:昨天去4S店调试刹车感应,技术师傅手法标准,系统响应灵敏,很满意。听他这么说,我觉得不能一杆子打翻整个设计,有些细节还是会被重视。质量问题,往往存在波动,不是单个案例能代表整体。
这个过程让我想起,汽车产业的复杂度其实就跟做一本杂志一样——设计稿得打磨,纸张要挑好,印刷过程还得一版接一版,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毁了整个成品。你看腾势N9即便有瑕疵,但中庸中的诚意还是踩得住的,毕竟同价位里,这种尝试不少。
顺着这个话题,跑个小题外话,你有没有发过那种朋友圈,突然发现平时根本不联系的老同学或者亲戚,意外地好踏实?就像我最近翻看相册,发现2009年那个老车展合影里大家的笑脸,心头一暖:车是工具,情感才是关键。腾势N9也是一样,车再好,没了用户的信赖和粘性,怎么活下去?
不知道大家平时买同价位预算30万以上的新能源SUV时,最先关注的是颜值?续航?还是售后维修网络呢?我这儿粗略算了下,日常使用成本差不多每公里1.2-1.5元(不确定,体感值),上下波动大,影响其实挺有限。反倒是维修和升级频率才是坑爹点,腾势在这方面还能做些文章吗?这我倒是挺好奇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