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ultra的假想图一出来,朋友圈立马炸了。有朋友还跟我说,他听说雷总带着团队直接奔纽北去刷圈速了。虽然官方没确认,但这姿态挺明确的——小米真想往保时捷平替这边靠。就拿yu7这车来说,硬生生照着保时捷卡宴的思路打造,想打出高性能又不失价格优势的牌。
我脑袋里马上冒出以前去工厂调研的场景。那时候,供应链经理跟我谈起如何平衡研发投入和成本控制,拿个整车动力系统做比喻,就像盖房子,框架要结实但不能砸锅卖铁,核心零件要顶得住极限工况但又不能仅仅为极端性能瞎堆料。小米这次明显想走这条精打细算的路。先刷圈速,做性能标签,后面才是批量卖车。车都还没正式卖呢,传闻接单已破万辆,这数据虽说样本少,但很能反映市场对这品牌的期待和信心。
得说句公道话,雷总造车这套路有点大。第一款小米汽车成功推动了造车新势力的认可,第二款更是爆出销量,可到了yu7这里,我开始有点担心是不是过度吹嘘了。别误会,不是没实力,而是市场和供应链压力都不可小觑。磷酸铁锂超充电池采用80度大容量,听着很牛,实际供应链配套要跟上还得看上下游厂商的脚步。毕竟电池供货不像零部件那么灵活,电池厂要预留产能,不然又得抢芯片的戏码。
说起芯片,这块头才真正让人头大。整个车的芯片采购策略和整合能力,差点儿没把我绕进去。相比之下,保时捷要么直接自己用某些专属芯片,要么找懂门道的Tier 1供应商掐点供货;小米则可能还在磨合中,因为做手机起家的雷总在整车芯片整合上肯定不如传统车企有底气。这点上,yu7跟极氪或理想这代车型比,实操上的差异很大。极氪9X里那套系统硬件和软件整合到位,用户体验稳定得让人省心;小米如果处理不好,反过来会被用户吐槽手机厂商不懂车。
yu9已经在路上了,按目前流传的资料,车长大概5.4米,给人的感觉是更偏向大型SUV市场。传说还会有双电机和三电机版本,估计这会让价格区间挤进30万上下,基本就是m9和极氪9X的价位了。不确定这一系列的销量会多好,毕竟这个价位的车型竞品多得让人眼花,吉利系金字招牌压阵,理想L系列换代也已在列,甚至蔚来的ES8、ES9也虎视眈眈。
对了,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年底跟一个4S店销售聊天,他说:今年大部分用户买大型SUV还是看牌子和保值率,价格好看没啥用。我想,这就凸显了小米要突破的难点——品牌认知。它不是纯电老品牌,更不是被传统车企认可的实力派,哪怕配置再丰富,消费者真买单还得时间验证。
这情形让我想到15万以下价位的市场。以目前情况看,这个细分市场已经差不多榨干了油水,厂商们即使自掏腰包帮忙兜底购置税,也换不来多少新增长。自己心算过,大概就3000-5000元的价格优惠,远不能刺激大规模换车需求。换句话说,价格战到头了,利润空间极小,大家都不好混。小米也好,别家也罢,这条路太费劲。
聊回供应链,你看那些不仅靠车企自个儿造血的传统厂家,供应链上下游紧密度都特别高,就像一个连锁餐厅,从农场直达厨房;而新势力们则像快闪餐车,供应链随时随地都要重构,不断折腾。小米这次操作,清晰地体现出他们在逐步稳扎稳打,特别是电池和电机选择上。他们学着慢慢进入角色,估计是对标保时捷但绝不敢轻敌——毕竟一条纽北赛道不只是刷圈速那么简单。
顺便聊个我听到的趣事。昨天去修理厂,师傅吐槽:这车动不动就得换个传感器,之前我修过的比亚迪都没小米这频繁。这话有点主观,也许是少数案例,但印象里,小米这类新势力车辆的维修频率确实要关注。倒不是诟病,而是说明新品投入市场后零配件稳定性还有优化空间。
我有点嫌麻烦地想,这车卖出去后一两年保值率能怎样?特别是考虑到混动SUV市场即将大乱斗,有车型新、有技术新,但究竟哪个能挺住还真不好说。你们心里有没有盘算过,买这类车,保值率和维修成本哪个更值得先思考?这倒是个挺现实的问题。
(这段先按下不表)聊到这里,我不禁想,雷总他在设计产品路线时是不是考虑过品牌性格和用户心理的深度培养?毕竟小米刚入车市,得先塑造认同,而不是仅靠性能参数。这点对一个汽车发烧友来说,特别有意思。你们觉得呢?如果把一辆车当作一个人,yu7会是那个冲刺狂人,还是那个理性稳重派?还是两者兼具但各方权衡中还有挥之不去的尴尬?感觉好像刚刷完圈,下一圈就要开始争抢市场了。
汽车行业里,小米这手续费和度量,不是简单靠几组数据能撑起来的,也不是光靠刷圈速就能赢得用户心。等他们把供应链磨得更顺溜,研发把关更严,咱们再看看能不能当得起保时捷平替的名号。到时候,买一辆yu7出去,真能带着大家在纽北赛道上飞那么一圈,还是光靠宣传牌子?这差距,很值得咱们好好琢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