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最近有点坏了菜了。
博世、采埃孚这些过去浓眉大眼的优等生,现在不装了,摊牌了,开始疯狂裁员,而且是第二波,加大力度那种。之前大家还以为是什么战略性调整,属于高端操作,现在一看,好家伙,这不是调整,这是奔着ICU去的。这就好像一个家大业大的修仙门派,说好了要放弃祖传的剑法,改修最新潮的雷电法王神通。结果发现自己连个小电弧都搓不出来,但原来的金钟罩铁布衫也忘得差不多了,场面一度非常尴尬,属于是想开高达,结果发现自己连拖拉机驾照都快过期了。
表面上看,这些供应商巨头在公告里说得都特别体面,什么“生产负荷连续低于预期”,什么“平衡成本”,翻译过来其实就三个字:没订单。更直白一点:下游那帮造整车的德国大哥们,自己都快揭不开锅了,哪还有余粮喂给上游的兄弟们。这些工业毛细血管就开始集体缺氧、坏死。
这简直就是一场彻头彻-彻尾的战略性灾难!
深层原因是什么?是德国车企在电动化转型这件事上,突出一个“身段优雅,脚步拖拉”。大众、宝马、奔驰,哪个没有一个听起来666的电动化战略?PPT一个比一个精美,发布会一个比一个宏大,请的明星一个比一个贵。但一到实际交付,就变成了“再等等”、“快了快了”、“明年一定”。
这就把博世和采埃孚这些供应商给架在火上烤了。它们是真金白银地信了邪,提前布局,疯狂投入研发,把电驱、智能座舱这些未来的“饭票”都准备好了。结果呢?它们就像军火商,把最牛逼的激光炮都造出来了,结果发现自己的将军还在纠结骑兵冲锋的阵型到底是用锥形还是雁形。
传统燃油车的订单,哗哗地掉,因为全世界都在转向新能源。新能源车的订单,迟迟不来,因为自家大哥的电动车根本卖不动。这下好了,新业务青黄不接,老业务稀里哗啦,属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典中典。这场面,三体人看了都得摇摇头,说一句“你们地球人真会整活儿”。
更要命的是,外部环境已经不是过去的田园牧歌了。当德国人还在为软件定义汽车扯皮的时候,中国的同行们已经把桌子掀了。他们不跟你玩什么品牌溢价,不跟你讲什么百年传承。他们直接把价格、配置、服务全部拉满,用一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自爆式打法,冲进你家后院开始盖楼。如果说之前小米入场是把餐厅的蛋糕端走了,那现在的中国车企,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给你放过。
最好的防守不是防守,是直接把对手的餐厅给爆了。
我作为一个开了几年电车的中年人,有时候真的会想,智能化的尽头到底是什么?是让我在车里唱K,还是在我堵车的时候给我推送老板的微信?感觉都挺地狱的。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时代洪流就是来了,你不能假装看不见。德国车企的问题就是,他们不仅假装看不见,还试图在洪水里教大家游泳的正确姿势。
面对这种内忧外患的“崩盘”局势,德国政府也坐不住了,紧急开了一个“汽车行业高层峰会”。听听这名字,就充满了精英式的仪式感。大众、奔驰、宝马的头头脑脑,博世、采埃孚的代表,工会组织,大家坐在一起,表情严肃,估计内心都在疯狂吐槽。
政府在会上释放了三大信号:给补贴、给政策、去欧盟哭闹。翻译一下就是:第一,我们撒点钱,大家假装多买点电动车,把数据做漂亮点;第二,你们这些供应商转型缺钱我给点,员工下岗我帮着培训下,别闹事;第三,也是最骚的操作,德国总理发誓要“尽一切努力削弱欧盟2035年内燃车淘汰赛”。
这个操作我真的看不懂了,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这属于是考试考砸了,不想着怎么回家补课,而是琢磨着怎么联合家长去教育局闹事,说这考试本身不科学。嘴上喊着“我们要成为汽车未来的引领者”,身体却无比诚实地想抱着那台漏油的内燃机,一起沉到海底。
但讲真,这会不开也不行。至少能起到一个心理按摩的作用,告诉市场和员工:“别慌,政府还在,我们没有被放弃。”这就像一个重症病人,医生开的药可能没什么用了,但每天过来拍拍你的肩膀,说一句“加油,会好起来的”,至少能让你心态不崩。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德国车企比作搓不出火球术的修仙门派,可能有点侮辱修仙了。人家修仙的至少知道打不过就跑,或者直接魔化。德国车企是打不过,还要站在原地,反复跟你论证他那一套剑法的历史渊源和哲学内涵。
他们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不是资金,而是心态。是一种源自“机械制造强国”的傲慢。他们坚信汽车的灵魂在于底盘、在于操控、在于那一声关门的厚重感。他们把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东西,看作是可有可无的“奇技淫巧”,是压缩毛巾,看着大,一捏就没了。
但他们忘了,决定技术成败的,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参数,而是最不讲理的现实场景。就像自动驾驶的终极考题不在特斯拉的FSD,而在中国的“老头乐”。只要有个大爷敢躺在你车前,你那套价值几十万的激光雷达和AI算法,瞬间就得给朴素的人类道德让路。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
那么,德国汽车就真的完蛋了吗?
你猜怎么着?我觉得他们最后还是能过。为啥?因为那是奔驰,那是宝马。就这么不讲理。他们可能会输掉一大块市场,会经历痛苦的裁员和重组,会变得不再那么高高在上。
但能过,就是能过。
因为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群人买东西是不看性价比的。他们买的是那个标,是那个品牌几百年沉淀下来的“玄学”。这是品牌信仰,和产品力关系不大,却比产品力更顽固。就像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他会觉得你是不是收了钱。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所以德国汽车的未来,就是从一个“工业巨头”,慢慢蜕变成一个“奢侈品品牌”。他们不再需要那么大的规模,不再需要引领技术方向,他们只需要维护好自己的“信仰光环”,服务好那一小撮最忠诚的信徒就够了。
至于那些被裁掉的几万个工程师和工人呢?他们只是这场宏大叙事转型中,被轻轻抹去的一行代码。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总得有人被碾在下面,仅此而已。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