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江军:车fans已确认,鸿蒙智行上周新增订单3万辆!尊界继续超800(鸿蒙累计算错,加成两周了,丢人了[泪奔])
没错,不扯别的就说这个数字,我估算了下。差不多有个2-3千万,光订单量,没算价格。这订单真是爆了,怎么说呢?问题是,这个订单量到底值不值那个价?因为我知道,很多朋友像我一样,宅在家看行情,比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把几款车的订单数据都补了一遍。
除鸿蒙智行外,问界M7真的是卖得最好的,这是我身边朋友反复强调的。你问我为什么?用一句话解释,就是它的产品力刚好搭配市场需求。比起去年,M7其实还没那么火,但今年热度就上来了,尤其是在年轻消费者中间。其他细分类别,比如尊界——其实也不错——在销量上虽然比不过M7,但也能维持每月几百辆,甚至突破百辆关卡。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一件事。我有个朋友就在问:孙少军,估计这订单是不是都是托?反正我看看,开个玩笑。其实不全是,但也不全不是。这类订单,有一部分已经成为行业常态了。目前很多订单其实是厂商背后推的,拉点量的虚头巴脑,但未来从中拿到实车的比例,可能只有3成左右?没细想过这个比例,但我觉得差不多。毕竟你知道,供应链多少会卡点,也有人猜,鸿蒙智行的订单里大部分还在生产排队。
用一个生活比喻——就像买个电饭锅,前面店里喊五百块,关键是货是不是到货快?你说没有货,盯着促销其实也白搭。背后供应链不是你想象那么简单。车企每天都在跟零件厂、模具厂谈价;要你别以为订单就代表交车。搞到订单变成了虚幻的整数,像我一个朋友说:订单就跟我女友发的微信红包一样,瞄了又瞄,想得越多越乱。其实心里能理解。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细节,你知道吗?去年我和几个业内同事聊天时,他们都觉得鸿蒙智行的订单增长有点水分,但今年看下来,这似乎是真的。特别是在不同渠道,比如官方、合作平台、第三方平台订单流明显增长。双份确认的数据,至少比去年同期多了近一倍。这让我想,也许真的是市场逐步认可鸿蒙智行这个方向。
到底能不能冲击月销10万辆?我自己心里没底,毕竟还要考虑到车型的竞争力和用户的心理接受度。20到50万元的车,冲销量还算有点空间。比如问界M7,定价纯粹也是天坑没到,但买的人愿意掏钱的点在那儿。尊界之类,没法完全用冲销量跑,因为它真的是一个偏尊贵的定位,那个销量,次线的卡得很。
对比下讲,你觉得同价位的比亚迪唐、理想L9,哪个更实操成绩点?我自己偏向比亚迪,毕竟更成熟,但问界在用户心理上,那还是有优势——一看就是新晕点,想体验一下未来感。每次试驾时,车厂那批技术人员在场,总是能问出一些未来想象的东西。
有个奇怪的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个经销商跟我抱怨:订单太多,一时调不过来。其实他也不算慢,但就是忙不过来。问题是,实际拿到车的速度能快到哪儿?多少订单能转变成交付?这个问题我也会问自己和你们。毕竟,交付的整个流程不是订单+生产那么简单。
我还在想:这订单数字,能不能和保值率拉开点关系?我以前算过百公里跑车的成本,大约在0.5-0.8元左右,工厂每天接到订单,但实际能销出车的那部分才是真实的。前段时间,有个维修工跟我说:你这车,卖的越快,维修越多。我真没细想过,但觉得很有启发——订单再多,真正的用车才是关键。
对了,题外话。你们觉得未来鸿蒙智行能冲到月销10万辆吗?我这个猜测没有底,但市场的确在变,消费者也在变。再者,咱们还没有看到明年政策是否会改变,补贴会不会重新放松。
结束前还想问一句,像你们平时关注的,价格战是不是还能撑住?还是说真正的核心还是体验?毕竟,到了还是得用车开心。]]);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