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吐槽,中国新能源车毫无技术花里胡哨,曹德旺直言行业真相?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已经冲上了全球榜首,这时候,日本那边又有人坐不住了。前脚是丰田的章男嫌电动车都是炒作,现在轮到索尼本田移动出行公司的社长长川西泉站出来放话,说什么“中国新能源车没啥技术含量”,还拿智能手机做比喻,说看着就像一堆花里胡哨的小图标。
这种心态吧,一点都不新鲜。说到底,就是老牌劲旅突然发现自己被后浪拍在沙滩上,有点接受不了罢了。不服气也好,不甘心也罢,嘴上说得多,其实动作慢半拍才是真事儿。
不过,要说国内新能源真的“完美”吗?未必。有些问题,圈内人早就提过了。比如干玻璃大王的那个老哥——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他可不是谁的托。他当面就讲:所谓新能源汽车,本质就是辆电动车,被吹得太玄乎,无非是为了政策红利、补贴。这种泼冷水的话听着难受,但仔细琢磨,还挺扎实。他不是唱衰,是怕整个行业光顾着追风口,把根基给忘了。
这一年多来,市场确实有点热过头。产能飙起来之后,高库存现象冒头,一些低端车型开始卖不动。而且价格战打成这样,“卖一辆亏一辆”的笑话居然成真。一夜暴富想法固然吸引眼球,可这条路走下去,大概率要经历阵痛期。当初智能手机刚普及的时候,也是一地鸡毛,各家拼命刷存在感,到最后剩下来的才叫硬实力。
但回头看看那些靠补贴活命的小厂子,如果只想着蹭风口混日子,不抓紧把短板补齐,很快会被现实教育一遍。“卷”归卷,该淘汰还是要淘汰,这一点没人能躲过去。
现在再聊中日之间这个赛道竞争,日本企业那种情绪化吐槽,其实掩盖不了一个事实:中国之所以跑这么快,全靠产业链和规模优势顶着。从2020年底国家定调战略路线开始,从政策到资本一路加码,一个覆盖全球最全供应链的大盘子摆出来。这不仅仅是在造车,更像是在搭建一个庞大的“电动出行生态”。
单看去年数据:全年产销超出了九百万台,出口差不多五百万台,比亚迪月销量直接把特斯拉按在地上摩擦。有宁德时代撑腰搞电池,有华为、小鹏死磕智能系统,还有蔚来不停折腾换电方案。这帮企业玩的是体系配合,而不是单打独斗,这跟日本那套保守打法完全两个味道。
日本方面呢,看似早早喊出了碳中和目标,可行动一直拖泥带水。丰田、日产这些传统巨头对燃油车舍不得撒手,对锂电池迟疑犹豫,还沉迷于氢能源路线。在纯电领域窗口期溜过去以后,再怎么嘴硬也拦不住市场用数据啪啪打脸。这种心理落差,只能怪自己动作慢了一步,人家中国已经从制造走到了体验升级阶段,你还停留在纸面规划里兜圈子。
当然,中国产业发展速度再快,也不能忽视实际问题。有些用户关心动力电池寿命,用几年掉容量很明显;还有充电桩布局,在很多二三线城市依旧捉襟见肘。这类障碍阻挡了一部分消费者入场。但好消息是,中国主流品牌正在努力攻克这些难题,比如宁德时代推出的新型材料,小鹏和蔚来试探固态路线;基础设施这块,国家队加私企一起发力,“10分钟充80%”已写进计划表。不管怎么看,这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变化节奏,并没有原地踏步或者画饼充饥那么简单。
反观日本最新出的AFEELA概念,那45个摄像头外加娱乐系统宣传铺天盖地,却并没有解决续航、安全或便捷性等核心需求。在消费越来越理性的背景下,这招未免显得有点自娱自乐。如果只是炫技而忽略用户痛点,即使营销做满分,也难逃沦为小众产品的宿命。一句话总结,他们现在更多是羡慕嫉妒恨,看别人吃肉只能喝汤时,总喜欢挑几句刺儿挠痒痒,自我安慰一下罢了。
其实真正让中国新能源立足世界舞台的,并非某项尖端黑科技,而是一整套产业协同能力。从制定标准、研发投入,到生产制造、终端销售,每个环节都迅速适应市场反馈,实现迭代更新。别的不敢保证,但至少目前国内厂商面对批评不会装聋作哑,该回应回应,该调整调整,没有自嗨式盲目乐观,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当然啦,“用脚投票”的消费者最诚实,他们买什么、不买什么,都藏在每个月不断刷新的销量报表里,比任何广告词都有分量。
至于国外同行们,是继续观望还是奋起直追,就看他们有没有破釜沉舟改弦更张的魄力。如果还沉浸在昔日辉煌无法自拔,那么错失良机恐怕只是时间问题。“AFEELA”等新项目喊口号容易,上量见真章却很残酷。如果未来哪一天看到它上市却无人问津,大伙估计连惊讶都懒得表现出来,因为剧本大家早已熟悉透彻——该洗牌洗牌,该翻篇翻篇,新王总会诞生,只是谁先迈出去谁尝甜果而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