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动召回,展现企业担当,这面镜子照出了什么?

说实话,咱们老百姓一听到“召回”这两个字,心里头总会“咯噔”一下。

这感觉就像是刚买了件新衣服,还没穿热乎呢,店家就打电话说衣服有质量问题让你退回去,心里能舒服吗?

尤其这要是换成十几万、几十万买回来的汽车,那感觉就更复杂了,第一反应肯定是:这车是不是不行啊?

理想主动召回,展现企业担当,这面镜子照出了什么?-有驾

是不是有大毛病?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召回”对车企来说,就像是揭自己伤疤,能躲就躲,能藏就藏。

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儿,却让很多人对“召回”有了新的看法,甚至觉得这事儿办得挺敞亮。

说的就是理想汽车主动召回一万多台旗舰车型MEGA的事。

事情得从2024年10月底说起。

当时,一台刚交付不久的理想MEGA在上海的路上突然着火了,现场的视频和照片很快就在网上传开了。

这下可炸了锅了。

要知道,MEGA是理想汽车寄予厚望的第一款纯电车型,号称“公路高铁”,卖得也不便宜,结果刚上市没多久就出了这么严重的安全事故,一时间网上说什么的都有。

车主们自然是最担心的,纷纷在车友群里问:“我的车会不会也这样?”还没买车的潜在客户也开始犹豫:“这新势力造车,安全性到底靠不靠谱?”

理想主动召回,展现企业担当,这面镜子照出了什么?-有驾

按照以往很多车企处理这类危机的常规套路,一般都是先发个声明,说我们很重视,正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调查,请大家耐心等待官方结论。

然后呢?

然后可能就没然后了,事情就慢慢冷处理,能拖就拖。

可理想这次的反应,确实有点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就在起火事件发生后的第八天,官方调查结果还没出来呢,理想汽车自己先发了个公告,宣布要主动召回从2024年3月19日到10月23日期间生产的总共11411辆理想MEGA。

这速度快得让人有点惊讶,更关键的是,他们没藏着掖着。

公告里说得明明白白,经过他们自己的紧急排查,发现问题出在车辆的冷却液上。

用大白话讲,就是这批车用的冷却液,防腐蚀的性能不太够,长时间使用下来,有可能会腐蚀冷却系统里的一个铝制部件,导致冷却液漏出来。

这冷却液要是漏到车子底下的高压电池包上,那后果可就严重了,轻则车辆在路上突然失去动力,最极端的情况,就像上海那台车一样,可能引起电池热失控,也就是着火。

理想主动召回,展现企业担当,这面镜子照出了什么?-有驾

理想汽车把这么严重的安全隐患,一五一十地、不带任何修饰地公之于众,这种坦诚的态度,首先就跟一些喜欢玩“文字游戏”的品牌形成了鲜明对比。

咱们以前见过不少这样的事,明明是车子有断轴的风险,非要说成是“在极端外力冲击下,悬挂部件可能发生形变”;明明是软件有缺陷可能导致车辆失控,却把它包装成一次“功能优化”的OTA升级,在车主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悄悄给“修复”了。

这种做法,看似保住了企业的面子,实际上是把消费者当成了傻子,剥夺了我们最基本的知情权。

相比之下,理想这种“有啥说啥”的做法,反而让人觉得心里踏实。

而且,这次召回是“主动”的。

在咱们国家,汽车召回分两种,一种是市场监管总局调查后发现问题,责令企业召回,这种召回的编号里会有一个字母“I”,是英文“调查”的缩写。

另一种就是企业自己发现问题,主动向主管部门备案召回,编号里带的是字母“V”,是英文“自愿”的缩写。

理想这次的召回编号里,那个“V”字就清清楚楚地表明了它的性质。

这就好比一个学生,自己发现作业做错了,主动找老师承认错误并改正,而不是等老师批改时发现问题再被动接受批评。

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敢于承担责任的底气。

理想主动召回,展现企业担当,这面镜子照出了什么?-有驾

当然,光有态度还不够,还得看实际行动。

理想给出的解决方案也相当有诚意。

首先,所有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更换新的、符合标准的冷却液,并且对动力电池等相关部件进行全面检查,如果有潜在风险,直接免费更换新的动力电池。

这等于说是从根源上把安全隐患给拔掉了。

更让车主们感到意外的是,理想还宣布,为这些车辆的相关核心部件,包括动力电池和冷却系统,提供额外的质保升级,直接从原来的8年或16万公里,延长到10年或20万公里。

这个举动可以说是“超额补偿”了。

对于那11411名车主来说,本来因为起火事件心里正七上八下,现在不仅安全问题解决了,还凭空多了一份长达十年、二十万公里的超长保障,这无疑是一颗强效的“定心丸”。

这种做法,远比说一万句“请您放心”都管用。

它把一次可能引发品牌信任危机的大事件,硬是转化成了一次巩固用户关系的契机。

理想主动召回,展现企业担当,这面镜子照出了什么?-有驾

短期来看,召回、更换部件、延长质保,这些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从长远看,这种负责任的态度所赢得的用户信任和品牌口碑,是花多少钱打广告都买不来的。

所以说,理想这次主动召回,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汽车行业里不同企业面对问题时的不同嘴脸。

它让大家看到,一个真正把用户放在心上的企业,是不会在安全问题上打马虎眼的。

汽车作为一件极其复杂的工业产品,由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说百分之百不出任何问题,那是不现实的。

就算是奔驰、宝马、丰田这样的百年老店,历史上也都有过大规模召回的记录。

关键不在于你出不出错,而在于你出错之后,是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弥补,如何去面对你的消费者。

这次事件也给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提了个醒。

在新能源汽车竞争已经白热化的今天,大家都在拼价格、拼配置、拼续航,但这些东西很容易被模仿和超越。

真正能让一个品牌立于不败之地的,恰恰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但用户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责任感和价值观。

当一个企业能把用户的生命安全看得比自己的声誉和短期利润更重要时,它就建立起了最坚固的“护城河”。

毕竟,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买一辆车,买的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是一份对家人和自己的安全承诺。

谁能守好这份承诺,谁才能最终赢得市场,赢得人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