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这公司,起点就很魔幻,是搞纺织机的。
对,你没听错,就是那个把棉花变成布的玩意儿。这事儿放今天,就相当于一家做缝纫机的公司,突然有一天老板开会说,兄弟们,我们不卷缝纫机了,我们去造光刻机。底下员工听了,第一反应不是老板牛逼,而是赶紧看看自己的医保卡还能不能用,老板的精神状态非常值得关心。
但丰田喜一郎当年就这么干了。他爹是搞自动织布机的天才,但他觉得织布这事儿格局小了。他看着作坊里轰鸣的机器,心里想的不是下一批订单,而是怎么让一堆铁疙瘩自己跑起来,最好还能拉着人和货跑。这不叫梦想,这在当时叫发癫。人家不是为了什么宏大叙事,就是想活下去,或者说换个活法。不是为了屠龙,就是因为村里没饭吃了,只能硬着头皮去新手村外面打史莱姆。
1933年,丰田的汽车部门成立了,一开始是造卡车。为啥?因为好卖,因为战争要来了,军队需要这玩意儿。你看,所有伟大的商业故事,内核都极其朴素,就是“能卖出去”。什么用户体验,什么品牌价值,都是吃饱了之后才琢磨的事情。活下去,才是唯一的硬道理。
然后战争打完了,日本成了一片废墟。丰田的工厂也差点关门大吉。这时候,真正牛逼的东西来了,一个被后世商学院说烂了的词——精益生产,也叫TPS。
讲真,你别被这些高大上的名词骗了。所谓精益生产,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极致的抠门。
它不是一个管理学,它本质上是一种PUA。把所有压力,所有不确定性,全都甩给供应商和一线工人。什么叫“准时化生产”?就是我丰田工厂里不留库存,一个螺丝钉都不多放。供应商你得算好时间,在我需要这个螺丝钉前的半小时,准时给我送到生产线上。早了,我没地方放。晚了,我整条线都停了。就问你怕不怕?
这套系统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是个严丝合缝的艺术品,效率高到爆炸,成本低到令人发指。但它也是个脆弱的玻璃城堡,只要供应链上任何一个环节,比如一个远在马来西亚的芯片厂因为疫情停工,或者一艘集装箱货轮在苏伊士运河给你表演一个横向漂移,整个丰田的全球体系都得跟着休克。
我作为一个曾经也在工厂拧过螺丝的人,我告诉你,这套体系对人的要求也高到了极致。它要求每个工人都是一个哨兵,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拉绳停线。这听起来很美好,赋予了工人权力。但实际上呢?它把所有犯错的可能,都压在了最底层。你是个无情的打螺丝机器,同时你还得是个火眼金睛的质检员。这不叫赋能,这叫“你一个人把活儿都干了,工资还不能多要”。
但能过,就是能过。靠着这种近乎变态的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丰田在战后的废墟里爬了起来。它造出来的车,比如皇冠,主打一个皮实耐用,省油。这在当时物资匮乏的日本,简直是圣经。车对当时的日本人来说,不是什么身份的象征,它就是个工具,跟锄头镰刀没啥区别,核心要求就是别坏在半路上。
然后,七十年代,丰田把目光投向了美国。
那会儿的美国车,是典型的肌肉猛男,V8发动机喝油跟喝水一样,车身比房子还大。然后石油危机来了,油价“Duang”一下就上天了。美国人民傻眼了,开着自己的大皮卡,一脚油门下去,感觉烧的不是汽油,是自己的退休金。
就在这个时候,丰田带着凯美瑞这种小东西,像个贼一样溜进了美国市场。主打的就是一个省油、耐用、便宜。美国人一看,诶,这玩意儿好啊,虽然开起来像个老头乐,没啥激情,但它省钱啊。于是,丰田就这么站稳了脚跟。
丰田的成功,本质上是一种“反玄学”的成功。它从来不跟你讲什么驾驶乐趣,什么品牌信仰。它的逻辑简单粗暴:我的车就是一个工具,一个让你能从A点安稳到B点的工具,中间尽量别出幺蛾子,保养尽量便宜。
它是一种工具,一种绝对理性的选择,但它唯独缺少了“爱”。没人会对着一台凯美瑞热泪盈眶,就像你不会爱上你家的冰箱一样。你会买特斯拉,是因为你信马斯克吹的牛逼;你会买奔驰,是因为你需要那个三叉星标给你的人生叙事增加一点光环。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但买丰田的人,只是需要一台车。
“开不坏的丰田”,这五个字就是它最强的金钟罩铁布衫。中东老哥拿海拉克斯后面架机枪,非洲大哥拿它当货车拉骆驼,这玩意儿就是个“压缩毛巾”,遇水就变大,给点油就能跑。你说它是车?它其实是个BUG,是地球OL里没被修复的漏洞。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别说,还真他妈有点形象。
但是,时代变了。
当下的汽车市场,已经不是那个比谁更耐用的时代了。现在是掀桌子式竞争。大家玩的不是存量竞争,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比亚迪直接把价格打到地板上,小米把发布会开成了科技春晚,蔚来换电站铺得比充电桩还快。
这个时代,车的核心价值已经从“机械”转向了“电子”。大家比的不是发动机热效率,而是你车里那块屏幕够不够大,智能驾驶能不能让你在堵车的时候刷刷抖音。
这时候的丰田,就显得特别尴尬。它像一个武林高手,练了一辈子金钟罩铁布衫,结果人家现在比的是谁的雷电法术更炫酷。你跟人家说你这车能开三十年,人家问你车机能不能OTA。你跟人家说你发动机牛逼,人家问你有没有800V快充。
丰田的电车,突出一个“老大爷遛弯”。人家都上火箭了,它还在研究怎么把自行车链条上油。别人是闪电战,它是堑壕战。比亚迪看了都想笑,特斯拉看了直摇头,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我懂这种感觉。你用半辈子建立起来的优势,一夜之间,版本变了,你的优势成了你的累赘。你引以为傲的发动机技术,成了别人嘴里的“落后产能”。你精心打造的全球供应链“炼丹炉”,在电车这种三电占核心成本的时代,反而成了转型的巨大包袱。从这个炼丹炉里出来的每一颗‘丹药’(汽车),都带着旧时代的气息。
说真的,我上个星期丢了一把伞,心里难受了好几天。东西用久了真的有感情。丰田就是很多人的那把旧伞,你知道它好,但下大雨的时候,你还是会选那件新的冲锋衣。
所以丰田现在怎么办?它也在搞混动,搞氢能源,搞固态电池。但给人的感觉就是,它不是想引领革命,它只是不想被革命淘汰。它的所有动作,都透着一股“我还可以再抢救一下”的悲壮。
可如今的中国市场,已经不是抢救一下就能活的了。这里是修罗场,是道诡异仙。要么成仙,要么成盒。最好的防守不是防守,是直接把餐厅爆了,大家都没得吃。
未来的汽车战争,胜负手可能根本不在技术本身。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路上的大爷躺得快,你L4级的激光雷达也得认怂,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所以,丰田这个曾经的世界第一,未来会怎么样?我不知道。也许它会像诺基亚一样轰然倒塌,也许它会像IBM一样,在新的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决定它命运的,不再是东京总部的工程师,而可能就是中国山东某个县城里,一个骑着老头乐,在路口准备鬼探头的大爷。就问你,怕不怕?妈的,这世界真的疯了!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