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罗刹”教练人格侮辱,我放弃驾照,和驾校硬刚后只拿回500元

这年头,考个驾照,本该是件奔赴自由的乐事,却有人遭遇了让人心寒的经历。

今天这事儿,就得说道说道,当驾校不守规矩,教练口出恶言,学员该如何拨开迷雾,找回自己的权利?

我一位朋友的经历,堪比一出跌宕起伏的戏剧。

科目一考过,本以为前路光明,谁知科目二的练习,竟成了她内心的炼狱。

遇到“罗刹”教练人格侮辱,我放弃驾照,和驾校硬刚后只拿回500元-有驾

那位教练,言语如刀,句句扎心。

刚坐上驾驶座,还没来得及感受离合的微弱颤动,教练已丢下一句:“你这般模样,也敢来学车?” 这话,比寒冬里的冰水,瞬间浇灭了她本就不多的自信。

设想一下,初次接触方向盘,手指尚且生涩,对油门刹车更是摸不着门道。

此时,最需要的,是如春风般的耐心,是“没关系,再尝试一次”的鼓励,是“你已经很努力了”的肯定。

可这位教练,非但没有丝毫耐心,反而将挖苦、讽刺当作了教学的“常用语”。

学员稍有失误,便招来如“你是想把车直接埋进土里?”、“你的脑子是不是还在休假?”之类的刻薄评价。

这些话语,与其说是教学,不如说是直接攻击,像一把把利刃,直插学员的心灵。

遇到“罗刹”教练人格侮辱,我放弃驾照,和驾校硬刚后只拿回500元-有驾

朋友告诉我,她每天去练车,都伴随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仿佛置身于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雷区。

起初,她将问题归咎于自己的生疏,但渐渐地,她意识到,教练的言语已远超教学范畴,触及了“人格侮辱”的底线。

这些言语,如同“罗刹”的低语,在她心中播下了恐惧的种子。

身边的人,也纷纷劝她“算了,教练都这样,学车嘛,忍一忍就过去了。” 听听,这“忍一忍”的逻辑,多么似曾相识,多么令人无奈。

有多少人,就是被这样一句“为了你好”,默默吞下委屈,在无声的煎熬中继续前行。

更令人咋舌的是,教练所谓的“教学”,竟是草草十来个小时,便急于送她去考科目二。

科目二,那可是驾驶技术的“试金石”,需要反复练习,熟练场地,吃透细节。

而教练,却将所谓的“学时”进行了“代录”,根本没有给予她足够的实际训练。

遇到“罗刹”教练人格侮辱,我放弃驾照,和驾校硬刚后只拿回500元-有驾

这操作,岂不是在“偷梁换柱”,在违规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不出所料,科目二的考场,成了她心碎之地。

随后,她才窥见了驾校隐藏的“冰山一角”。

一旦继续学下去,各种“隐形费用”接踵而至:科目二补考的学时费、练车场地费、甚至还有“空调费”。

细思极恐,这3500元的报名费,岂不是要被这些“无底洞”般的费用吞噬殆尽?

而且,这仅是科目二,据其他学员透露,科目三的收费项目同样“花样繁多”。

朋友,一个对驾驶本无太多概念的普通人,学习驾照的过程,竟可能演变成一场“吞金兽”的博弈。

遇到“罗刹”教练人格侮辱,我放弃驾照,和驾校硬刚后只拿回500元-有驾

除了这天文数字般的潜在花费,教练那些刻薄的言辞,在她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每一次想到练车,恐惧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她终于鼓起勇气,向教练提出停止学车,并要求退还科目三的费用。

然而,教练却“油盐不进”,对于私自收取的场地费、空调费等,矢口否认。

这般“死无对证”的局面,让维权之路,显得尤为艰难。

此时,她想起了“维权”二字。

她首先来到了街道的“矛盾化解中心”。

然而,中心的调解人员,竟也带着“教练骂学员是常态”的论调,甚至将责任归咎于她“过于娇气”。

遇到“罗刹”教练人格侮辱,我放弃驾照,和驾校硬刚后只拿回500元-有驾

这句话,彻底击垮了她,委屈的泪水夺眶而出。

一位女性,在遭遇不公时,本就脆弱的心灵,被这番话语,更是伤得体无完肤。

看着她泣不成声,那几位调解员才略显愧疚,象征性地联系了教练。

教练呢?

自然是将责任一股脑推给了驾校,让她联系驾校处理。

联系驾校,这才是真正“过招”的开始。

驾校的负责人,也就是“总教练”,在数次协商中,对教练的违规行为避而不谈,反而一味地“包庇”自己的教练。

这架势,分明是将学员视为可以随意摆布的“棋子”。

遇到“罗刹”教练人格侮辱,我放弃驾照,和驾校硬刚后只拿回500元-有驾

此时,被逼到墙角的她,开始主动查找法律法规,了解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她拨打了12315、12328等投诉热线。

然而,得到的反馈,却令人心寒。

驾校方,竟连500元都不愿轻易退让,只愿退还300-400元。

经过一番了解,她才得知,驾校与教练之间,也存在着“利益纠葛”。

驾校认为教练私自收费,应承担主要责任;教练则认为驾校也难辞其咎,要求“五五分成”。

就在她几乎绝望之际,驾校却主动联系她,约了面谈。

遇到“罗刹”教练人格侮辱,我放弃驾照,和驾校硬刚后只拿回500元-有驾

最终,经过一番周旋,驾校同意退还500元,并且由驾校和教练各承担一半。

这500元,与她当初缴纳的3500元报名费,以及后续可能产生的各种费用相比,的确微不足道。

但对我这位朋友而言,这更像是一场“自我救赎”的胜利。

她在这场“较量”中,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保护了自己的权益。

她也坦承,当初因信息不对称,没有提前做好功课,付出了学费和时间。

但她认为,这场维权,最重要的是让她停止了“内耗”,停止了让学车这件事儿,继续蚕食她的心理健康。

正如她所言,驾驶,本应是通往自由的翅膀,是探索世界的钥匙。

然而,当学习的过程,变成了心灵的折磨,这一切,都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遇到“罗刹”教练人格侮辱,我放弃驾照,和驾校硬刚后只拿回500元-有驾

我们付费,是为了获得技能,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而不是为了承受无端的屈辱,更不是为了被“精神内耗”所吞噬。

试想,一款性能卓越的汽车,它的每一个设计细节,都凝聚了无数心血,只为带给驾驶者极致的体验。

而驾校,它本应是传递驾驶知识的殿堂,是保障学员安全的港湾。

若一个驾校,连最基本的“诚信”都无法维系,甚至纵容教练用“言语暴力”来摧残学员,那么,它还有何资格收取高昂的学费?

这就像一辆外观华美、内饰考究的跑车,却搭载着一款三天两头罢工的发动机,这样的“产品”,谁敢问津?

说到底,学车的过程,最怕的就是“被算计”。

那些报名时的“优惠政策”,那些隐藏的“收费项目”,都像一张张无形的网,将学员困于其中。

我们渴望早日拿到驾照,渴望在广阔的公路上自由驰骋,却常常在不经意间,踏入了“套路”的陷阱。

我的朋友,虽然最终只拿回了微薄的退款,但她在这场经历中,找回了内心的平静,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

这件事情,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却折射出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现象。

你对此,又有怎样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