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撞上“黑公关”挡箭牌,车门打不开的真相谁买单?

小米汽车撞上“黑公关”挡箭牌,车门打不开的真相谁买单?

成都那辆烧成空壳的小米SU7,车门上还留着救援人员用石头砸出的白印。凌晨三点的事故,等不来客服回应,却等来了雷军在演讲台上西装革履地呼吁“抵制黑公关”。这剧情,魔幻得让人笑不出来。

当公众追问为什么碰撞后车门死活打不开时,企业把“黑公关”当成万能挡箭牌甩出来。这波操作堪称危机公关的经典反面教材——安全质疑声浪越高,转移焦点的话术就越娴熟。

恕我直言,这根本不是黑公关的问题,而是产品安全底线被营销话术淹没的问题。小米SU7为了追求极致造型,采用了全隐藏式门把手。一旦碰撞断电,外面的人想救人?拳头砸不开,石头撬不动,唯一的生机是车内那个小得可怜的机械备用把手——还得指望车里的人能动弹。

更讽刺的是什么?工信部在2025年9月24日就发布了征求意见稿,明确要禁止这种华而不实的设计。政策的警钟早就敲响了,可某些企业宁愿把精力花在打造“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这种营销概念上,也不愿意回头看看最基本的安全冗余。

小米汽车撞上“黑公关”挡箭牌,车门打不开的真相谁买单?-有驾

现在回头看那些宣传片里炫酷的智能交互、情绪识别,忽然觉得特别扎心。能搞定拟人化交互的AI,却搞不定碰撞后最基本的开门需求,这到底是技术创新还是本末倒置?

当《浙江日报》直言“公众还没等到企业对安全问题的清晰回复,先听到的却是打击黑公关的呼吁,这情形难免有些怪异”,当第一财经打出“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的标题,官媒的集体发声终于撕开了那层遮羞布:在某些企业看来,负面舆情永远比产品质量更值得投入。

最让人担忧的是舆论生态的异化。批评声音刚出来,部分“米粉”就一拥而上围攻媒体,逼得媒体不得不开启精选评论。这种把正常安全质疑当成“抹黑”的饭圈思维,正在扼杀理性的公共讨论空间。

雷军说要把资源集中到“科技创新”上。但我想问:连一扇在危难时能为用户打开的门都造不好,那些高大上的创新,对被困在车里的人来说,意义何在?

小米汽车撞上“黑公关”挡箭牌,车门打不开的真相谁买单?-有驾

说到底,车企竞争的终点是安全底线的竞争。泥浆泼不到质疑者身上,只会让泼浆者显得更加狼狈。当企业把“黑公关”当盾牌时,有没有想过,真正需要防护的,其实是坐在那辆车里的每一个生命?

#怪有趣生活节#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