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小李在大众供应链那边混了好几年,上周喝茶时叹了句:CARIAD现在就是个传话筒,搞得人都心累。这话听着有点刺耳,但不无道理。大众砸了个7百亿,花了整整6年做软件自研,结局居然是半死不活的样子,真挺让人唏嘘的。
你看,这钱到底有没有白花?得先说说大众自己的体感和背后的供应链博弈。以前汽车,顶多一拆零件和电路板,造车厂和供应商的边界挺清晰,钱花在哪儿一目了然。但软件成了中枢,开发一套统一的平台就像盖一座城,得统一接口、统一协议,品牌之间还得协同,难度高得哪是几十人团队能抗的。CARIAD拉了4000多工程师,看似很给力,但工程人数多了,反而沟通成本直线上升。类似于以前盖楼,一个伙计砌砖效率高,4000个伙计一起砌,你不怕吵架磨时间磨效率?每个部门都想自己说了算,哪个品牌愿意把家底全亮出来配合?你说这事不乱?
同样是高投入,小米花个300亿从零干到量产,一个岀台车。两者产品定位不一样,小米造的是性价比电动车,互联网基因强;大众呢?要兼顾保时捷、奥迪什么的高端形象,系统架构复杂得多。更关键一点,在大众这里,软件自研变成了顶层设计+下级反馈的循环,设计图谁画,谁改,谁拿主意,改来改去企业文化也磨合不了。有人估算,CARIAD项目因为拉锯导致新车上市整整晚了两年,这在汽车业成本就等于几亿资产的积压。销售那边,客户拿订单前后对比,已经嗅到味儿,底气都没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CARIAD在早期被吹成下一代软件发动机,结果现在却办不了大事,转成了传话筒,帮忙对接合作伙伴,听起来更像运维部门。小李说,这种角色定位倒是不赖,对标技术老药厂的渠道协调组,能活但没存在感。听他口气,心里有点不满,觉得浪费人才。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亚太区现在还指望小鹏撑场面,这图景谁看了不觉得讽刺?
你猜,大众之前那个大手笔,到底是技术难题,还是组织架构僵化?我没细想过,但估摸着,问题不在技术,是转型的管理错位。之前研发流程像流水线,分工明细;现在叫软件定义汽车,却没建立灵活的跨品牌协同机制。供应链比作战场,车企既是将军又要亲自洗碗,这自然又累又没效率。说白了,这不是你砸钱砸多少就能打赢的,更多是软实力的战斗。工程师能做技术,但文化和战略升级更重要。
想起来一次和某渠道销售的聊天,他随口吐槽:这些软件只要偶尔踩到bug,客户退单风险就大,保时捷和奥迪那边技术不稳定,咱们销售真是被动。这话让我意识到一句大实话,技术再先进,最终还得落到市场和用户体验,软件崩了,谁买账?现在新造车势力利用轻量化架构和灵活的快速迭代,对传统车企构成实打实威胁,大众这边却还在用6年前的开发模式加班加点,哪里受得了?
我刚说硬核转型难,别以为这是大众特例。别忘了那些经典的大车厂,也陷在转型焦虑症里。实际上很多车企对软件的自研期待开头太理想化,我自己把控全局看着爽,实际打开后才发现,软件复杂度像无人区,细节见真章。漏个数据接口,拖延整个链条。正因为如此,大众的转型结束不是掌控一切,而是学会放手,抱紧新势力的大腿。问题是,这放手放大腿的姿势,能不能练成?
这里有个小的跑题,我替小李想了下,这年头汽车研发是不是更像踢足球的传球比赛,每个人都盯着球,但没人往前冲,甚至有点踢成了丢盔弃甲?这感觉复杂且真实。其实他原话是你得跑的快,但摆到4000人面前,跑多快成问题了。
记住,大众软硬件投入这笔买卖,是车企赌未来的一个缩影。软实力不硬抗,老船舵手要学新招。软件不是万能,也不能全靠伙伴。那你觉得,传统车企这份挣扎,最终会是自己修炼内功,还是彻底求助外力呢?现在哪些软实力环节,大众又没看到,是不是行业盲区还挺多?这些,留给你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