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主弃特斯拉!选小米SU7,体验差在哪?

特斯拉光环褪去

以前啊,特斯拉的门店在中国消费者眼里可是个“科技圣殿”——大家排着长队等着试驾,能拥有一辆贴着“T”标志的车,那可是特别有面子的事儿,感觉就像握着一把打开未来出行大门的钥匙。可到了2025年,你现在随便走进一家特斯拉门店,人少得可怜,销售员的笑容也显得有点尴尬,曾经那个“硅谷神话”的光环,现在在咱们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慢慢就淡了。

中国车主弃特斯拉!选小米SU7,体验差在哪?-有驾

产品缩水引发股价暴跌

这场衰退可不是碰巧,而是从产品、战略到愿景全都“跑偏了”。特斯拉一直引以为豪的“极简主义”,现在反而成了用户吐槽的“简陋代名词”。最近他们在北美推出的廉价版车型,简直把“减配”玩明白了:车标不要了,灯带没了,天窗封死,连方向盘都换成手动调节的,网友直接调侃这是“从毛坯房直接降级成铁皮房”。

更严重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地方也缩水了——续航里程变短了,原本最吸引人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也被砍得只剩基础的巡航功能。结果呢?这辆车一发布,特斯拉股价当天就暴跌了4.45%,市值一夜之间蒸发了670亿美元。

消费者想要的是“价格实惠但质量不打折”的好车,而不是“减配半成品”。而这种“掏空式降本”,恰恰暴露了特斯拉在产品创新上的无力和后劲不足。

体验升级拉开差距

再看看中国的汽车品牌,早就通过“体验升级”拉开了差距。当特斯拉还在为要不要多加一个杯架发愁的时候,比亚迪、小米这些品牌早就把大屏互联、车载冰箱、智能家居联动这些功能当成标配了。有位从特斯拉换到小米SU7的车主就说了:“在车里就能直接控制家里的灯和空调,这种无缝连接的生态体验,特斯拉根本做不到。”

其实,特斯拉中国团队之前也多次建议总部增加一些本土化功能,但直到2023年才勉强加上了芒果TV这些少数的APP。至于专门为中国市场打造的车型计划,更是被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这种对国内用户需求的“忽视”,也让特斯拉慢慢失去了产品的吸引力。

特斯拉降价困境

特斯拉现在产品创新有点跟不上节奏,只能靠“降价”这招来维持市场。2021年的时候,每卖一辆车,特斯拉能赚1.3万美元,毛利率还能稳定在20%到25%之间,那时候降价空间挺大的。但到了2025年第二季度,单车利润直接腰斩,只剩5700美元了,毛利率也跌到了16.81%,甚至比一些中国车企还低。

这些财务数据变差,也直接影响了股价和市场表现。2021年初,特斯拉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份额还有11%,可到了2025年5月,已经跌到了4%。而同期整个中国新能源市场增长了28%,特斯拉的销量却同比下滑了30%,只有4万辆。

更尴尬的是,频繁降价还让特斯拉的品牌形象受到了冲击。有投资人罗斯·格伯就直言不讳地说,特斯拉“正在从梅赛德斯变成丰田”,也就是说,以前那种“科技奢侈品”的感觉越来越淡了。现在Model Y要卖26.35万元,而比亚迪的竞品只要18.98万元,性价比优势完全没了。

马斯克理想与现实脱节

说白了,特斯拉现在遇到的麻烦,其实跟马斯克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有点对不上”有很大关系。他在《宏图计划第四章》里,早就把重点从“造好车”转到了AI大模型、无人驾驶出租车,还有人形机器人这些“高大上”的方向上。车子现在反而成了给这些“大梦想”提供资金支持的“提款机”。

虽然特斯拉董事会给马斯克设定了一个十年薪酬方案,里面提了要交付2000万辆车、生产10万台机器人之类的指标,想用这些目标来约束他,但问题是,马斯克现在的精力已经分散到太多地方去了,根本顾不过来。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进中国遇到了麻烦。中国有数据安全法规,要求所有数据必须本地存储,而FSD需要的高端AI芯片又受到美国的出口限制。本来这个技术是特斯拉的一大杀手锏,结果现在却成了“画饼”,迟迟拿不到实际进展。

等特斯拉还在为未来发愁的时候,比亚迪、小鹏这些中国车企已经在辅助驾驶这块儿快速迭代,抢占市场,这让特斯拉的压力越来越大。

战略空心化困境

从“领跑者”变成“跟跑者”,特斯拉在中国遇到的困境,不只是因为竞争对手变强了,而是它自己内部出了问题——可以说是“战略上空心化”了。以前靠创新和颠覆赢得消费者的信任,现在却陷入了“降价—利润下降—创新乏力”的怪圈。如果不能重新把注意力放回汽车本身,真正了解中国用户的需求,哪怕马斯克的梦想再大、目标再远,也很难再吸引住中国消费者了。毕竟,大家买车,最终还是看“能不能用得好”,而不是光看“科技有多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