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订单为何“通货膨胀”?

“如果按照大家公布的订单数,都有1亿了,我们没有参与这个通货膨胀。”蔚来创始人李斌近日在采访中再曝“金句”。

这句半开玩笑、半带无奈的话,可以说精准刺中了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光鲜亮丽却又脆弱不堪的“泡沫”。

无独有偶,一位业内人士近日也在社交媒体爆料:“据不完全统计,年初至今,中国乘用车小订已经突破了5000万辆,其中80%都是在新车发售72小时内完成的。”

新车订单为何“通货膨胀”?-有驾
图片

这个数据确实魔幻。要知道,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中国乘用车销量总量也只有2756.3万台,也就是说,过去九个月的时间,中国汽车行业仅就预售就完成了去年几乎2倍的销售额。

一时间,关于“数据造假”的话题再次成为行业热点,甚至有媒体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车圈大跃进”。

不可否认,汽车行业的确已经陷入了前所有为的“订单军备竞赛”之中,前有小米YU7上市3分钟大定20万辆,后有问界新M7小订破23万,尚界H5小订突破16万....市场情绪逐渐被推向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

新车订单为何“通货膨胀”?-有驾
图片

那么,这些爆炸性的订单数字,究竟是市场的真实回响,还是特定营销环境下的集体幻象?

如果要理解这场订单狂潮,我们首先必须厘清数字背后的故事。

在汽车销售中,“小订”与“大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小订”通常指意向金,金额较小且大多可无条件退款,其本质更像是一种高意向度的用户调研或“购物车”行为,水分极大。

而“大定”,传统意义上指不可退的定金,意味着用户已锁定配置并进入排队生产流程,是更具含金量的销售凭证。然而,在当前的营销游戏中,这条界线正变得日益模糊。

许多车企在宣传时,会有意无意地将“小定”数据包装成“订单”,甚至一些品牌,为了达到好的营销效果,“大定”在一定期限内也是可退的。

新车订单为何“通货膨胀”?-有驾
图片

这种规则上的灵活性,无形中就为订单数据的“美化”提供了空间。

因为当下订的成本几乎为零时,消费者往往会同时下订多款心仪车型,在最后定价公布时从中择优购买。这种行为模式,使得单一车型的初期订单数据被无限放大,形成了一种虚假的繁荣。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即使是已经下定(不可退)的车型,也会出现退订的情况,比如一些车型因为太过订单过于火爆导致交付不及时,有些车企会酌情考虑临时开放退订通道;还有一些友商,为了抢客承诺给(下定其他车型的)车主补差价,导致另外一款车型订单缩水。

这些现象当然不是“订单数据缩水”的主要原因,但反映了行业目前的普遍焦虑。

当然,也有人疑惑,车企明知有水分,当真实数据背光后很有可能被“嘲笑”,为什么还依旧热衷于这场数字游戏?

新车订单为何“通货膨胀”?-有驾
图片

这是一种典型的囚徒困境:所有人都知道数字里可能有水分,但谁也不敢第一个停下来。

在“慕强”情绪日益浓厚的时代,销量海报不仅是业绩展示,更是一种构建消费者信心的强大工具。

当你的竞争对手们都在用数以万计的订单量轰炸市场时,个体的沉默很容易被解读为产品力不足、市场反响平平。这不仅会动摇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决心,甚至会影响资本市场的估值和供应链伙伴的信心。

新车订单为何“通货膨胀”?-有驾
图片

发了,可能被质疑“吹牛”;不发,则可能被嘲笑“卖得不好”,彻底失去话语权。这是一种两难,更是一种被市场洪流裹挟的集体无意识行为。

对于那些不擅长互联网营销、不善于“说谎”的传统车企而言,这种竞争环境无疑是极具挑战的,它们要么被迫学习并参与这场游戏,要么就得承受被边缘化的风险。

当然,将这一切简单归咎于车企的“攀比”与“虚荣”也是片面的。订单数字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整个汽车消费生态的根本性变革。

新车订单为何“通货膨胀”?-有驾
图片

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能够更加深刻地感知到汽车消费环境和模式的变化。

在过去传统的4S店模式下,大多门店布局在远离市中心的区域,消费者需要抱着明确的目标、花费专门的时间前往看车,最终经过与销售人员的斗智斗勇才会进入到下定的环节。

而在今天这个快节奏、信息过载的社会,新势力品牌将展厅直接开进人流最密集的购物中心,让看车、体验车成为逛街、吃饭、看电影之余的“顺便”行为,而在透明定价、数字化下单的支持下,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购买一台新车,这种快捷便利的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的接触门槛,也创造了更多冲动消费的可能。

新车订单为何“通货膨胀”?-有驾
图片

在周末的商场中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种分化,拥有热门新车的品牌,如刚刚上市的上汽奥迪、蔚来,它们展台人流络绎不绝,销售人员也是应接不暇。

而那些没有新车发布、或仍然固守传统渠道的品牌,其展台则可能门可罗雀,形成鲜明对比。

最有代表性的是小米汽车,在SU7和YU7上市初期,门店预约试驾至少要排3天,而现在销售已经开始频繁打电话邀约客户上门了。

新车订单为何“通货膨胀”?-有驾
图片

这也反映了这场订单变革最核心的变化,汽车产品“消费电子化”的趋势。

传统燃油车时代,一款车型的生命周期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他们遵循着“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的稳定节奏,产品价值的衰减曲线相对平缓。消费者也有充足的时间去认知、比较、决策。

因此,一款新车可能在上市初期不温不火,但在第二年、第三年凭借口碑积累才逐渐成为市场上的常青树式。

但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时代,技术的迭代速度以“月”为单位计算,今年还被誉为“遥遥领先”的智能座舱或辅助驾驶系统,明年就可能成为行业标配。这种极速的迭代,彻底颠覆了汽车作为“大宗耐用消费品”的传统认知,直接导致了汽车产品生命周期的急剧缩短。

一款新车上市的窗口期可能只有短短几个月,甚至几周。发布会即巅峰,上市即决战。如小米SU7、YU7、问界M9等车型,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收割掉大部分的意向用户,热门车型一天卖完半年甚至一年的量,正在成为行业常态。

新车订单为何“通货膨胀”?-有驾
图片

而那些没有在上市初期没有取得成功的车型,很可能就会沦为“炮灰”。这也导致了许多车企或被动、或主动地加入“晒单”行列。

当然,面对这样一个复杂而矛盾的局面,我们或许不应仅仅停留在冷嘲热讽的批判层面。

对于身处其中的车企而言,这确实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它们被卷入了一场自己未必情愿,但又不得不参与的流量战争。

在这种生态下,订单海报的发布,与其说是一种炫耀,不如说是一种在残酷竞争中宣告“我还活着”的生存策略。

正如此前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在论坛上的反思:“在智能化发展越来越快的当下,我发现我们的企业领导人的弱智越来越严重了。我们实际上是一个胆子比较小的一家企业,总是跟别人干好事,也跟着别人干坏事。”

新车订单为何“通货膨胀”?-有驾
图片

当时他说的坏事,指的是“参与价格战”,但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当下大多数的行业乱象。

归根结底,订单的真与假,客流的冷与热,都只是表象。其背后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乃至全球汽车工业正在经历的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智能化和电动化不仅重塑了汽车的产品形态,更颠覆了它的商业逻辑、营销范式和消费文化。我们正在告别一个稳态的、可预测的燃油车时代,进入一个瞬息万变、充满不确定性、以快打慢的新能源时代。

当然,潮水退去时,就知道谁在裸泳。交付量,最终会成为是检验所有订单成色的试金石。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赛道上,一次成功的发布会或许能赢得一个好的开局,但只有持续不断的真实交付和良好口碑,才能让一个品牌真正穿越周期,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活到最后。

这场订单的“通货膨胀”或许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市场终将回归理性,最终的评判权,掌握在那些用真金白银投票的消费者手中。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