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上,龟速车占超车道确实让人火大。我有个朋友,前几天还抱怨,超车道上三辆车慢吞吞跟个大篷车似的,想超都没法超。可他自己突然转念一想,或许这帮司机根本就没弄明白,自己其实走的是超车道,不是随便能呆着的舒适区。
你想啊,超车道本质就是用来超车的,不是用来常住的。那有人会说:超车道难道是个神奇的专属‘快车专用道’?实际呢,法律对高速车道的描述越来越模糊,早些年超车道划分明确,大家心里有数。很多高速公路已经取消了单纯的超车道说法,变成了最左侧车道,但用法没同步向司机普及,导致认知出现断层。这个认知断层,就是很多龟速车占超道背后的根源之一。
我其实跟一线研发工程师聊过这事,他说:车道定位就像研发里模块分工,不能一个功能模块承载太多职责,否则效率低下甚至出错。高速上的车道也是一样,你想让一个车道兼顾安全行驶和快速超车,管理真的很难。现在司机就乱了套,有人龟速占一号道,有人插队超车,有时还胆大妄为压实线变道,直接上一场排队直播都不为过。
刚才翻了下笔记,我记得去年某省交通局公布的数据:在高速上因低速行驶引起事故大约占总事故的15%(样本算的有点少,但足够说明问题)。跟高速超速招致的事故相比,也不容忽视。你说奇怪不奇怪,超速大家明白违法会挨罚,低速占超车道却仿佛成了灰色地带,没人管,没人罚。这其中是不是法不作为,乱象生?我还真这么觉得。
顺便插个题外话,和一个修理厂师傅聊天,他笑说:现在买车便宜,但买个懂规则的司机难。话虽调侃,但反映实情。如果高速上能强制重学交规,针对一批老是占道龟速的司机来个半强制培训,效果可能杠杠的。你车子开成那样,不怕被扣驾照,怕啥?早些年考驾照都紧张,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能不学吗?
这里我要自我纠正一下——刚才说这帮司机没弄明白自己走的是超车道有点绝对了,实际上,碰到那种既知道规则还故意不遵守的,也不少。区别就是一个是无知,一个是故意为之,两者造成的影响差不多糟糕。这也让管理部门头疼——处罚制度设计得太宽松,导致违法成本被低估,搞砸了整个高速秩序。
我还猜测了一下——(纯属个人估算,别当真)如果硬性执行对占超车道低速车罚款。比如罚200块,估计一段时间低速占道能减少20%-30%;但可能会催生新问题,比如绕道路怒怼超车道的黑科技驾驶,谁知道呢。但猜测归猜测,实际执行推行起来,恐怕没那么简单。
也不怪那些司机心理矛盾。一方面,沿用老惯,觉得靠右慢行是理所应当;另一方面,面对车流压力和不完善的指引,难免顾左右而言他,走错道,甚至是意图好心让快车过去,却适得其反。前几天我看到一个司机在朋友圈吐槽:我本想靠边行驶让快车走,结果被后车狂按喇叭,急到我真想停车大骂。这事说明,仅靠司机自觉,根本不够。
你有没有想过,现实中有没有人真正陪新手司机上高架、高速,教他们什么是超车道,怎么使用,什么场景该变道?我觉得这才是根本缺口。大部分司机,尤其是自学、走技校、没经历系统培训的人,掌握的只是科目一理论和科目二基本技能,高速经验很少,很难做到心里有数,脚下稳当。
插一句自嘲,我我自己也经常犯这种毛病。上次高速堵车,我一紧张,竟然不自觉地在最左车道随波逐流,后来被一位老司机从后面友善闪远光灯提醒。这事儿让我明白,理论到实践的落差,有时候不是因为不懂,而是压力大脑掉链子,替自己找个借口。
你有没有仔细算过,高速因低速过长占道带来的燃油浪费和时间成本?简单心算,比如一辆车低速占据超车道,每小时慢3公里,影响后方10辆车。这些车如果都降速1公里,1小时就损失10车·千米的效率。拉成大队,时间成本就是天文数字了。经济损失加上安全风险,哪儿有不管不问的道理?
渠道压力也藏在这问题里。我认识一个汽配供应链的小伙伴,他说:很多4S店销售卖车,急着完成指标,完全没精力强调驾驶规范,更何况售后也忙得团团转。谁会教新车主怎么科学使用车道?这就相当于研发设计一款复杂的产品,但用户手册根本没人看,甚至没人发。这信息断层你说能怪谁?
突然想到,超车道那点事儿,其实是中国高速管理发展中的一个小缩影。刚才讲到交规处罚的不对称性和司机认知的断裂,其实是整个供应链最后一环用户教育失灵的体现。哪天要真有人把最新交规内容做成手游,逼着司机们过关斩将,说不定效果更好。
那你说,什么时候高速路上才会出现真正有序的车道生态?是不是需要从安全宣传、硬件指示牌设计、驾照培训再到处罚机制,形成一个闭环?这事听着简单,实施起来麻烦;每个环节的博弈和利益交织,说不定还要吵好久——(这段先按下不表)。
倒是有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一次去外地高速路段,路边立了一块牌子:左侧车道为超车道,禁止长时间占用。配图是个计时器倒计时30秒。我刚才翻了下相册,这种带秒表功能的提示牌,在国内还真不多见。这样的创新会不会是解决龟速车占道的钥匙之一?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