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高端战略显威力 小米汽车不打价格战却迎盈利曙光

"当同行都在降价内卷时,为什么小米汽车敢逆势涨价?"这个灵魂拷问背后,藏着雷军布局三年的商业密码。刚刚公布的财报显示,小米汽车二季度交付量突破8.1万辆,每辆车均价暴涨10.9%达到25.3万元,经营亏损却奇迹般收窄至3亿元——这场高端化突围战,正在颠覆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

雷军高端战略显威力 小米汽车不打价格战却迎盈利曙光-有驾

逆势涨价背后的战略定力

当新能源车企纷纷祭出"降价换市场"的大旗时,小米SU7 Ultra却将平均售价拉升至25万元以上,最新发布的YU7 SUV更是将顶配车型定价推至32.99万元。这种看似违背常理的操作,实则暗合消费升级的深层逻辑。据财报披露,SU7 Ultra贡献了超40%的销量,高价车型反而成为拉动增长的火车头。

雷军在内部讲话中反复强调:"我们要做智能电动汽车界的苹果,而不是山寨机批发商。"这种战略定力使得小米汽车ASP(平均售价)较去年同期提升2.5万元,仅此一项就多创造20亿元营收。华兴证券分析师指出,高端车型占比提升直接推动毛利率升至26.4%,远超行业15%-20%的平均水平。

雷军高端战略显威力 小米汽车不打价格战却迎盈利曙光-有驾

生态协同构筑护城河

不同于传统车企的单兵作战,小米汽车正在上演一场教科书级的生态联动。财报数据显示,购买SU7的用户中,65%同步接入了小米AIoT生态,这部分用户的周边设备复购率高达78%。当友商还在比拼续航参数时,小米已建立起"手机+汽车+家居"的体验闭环。

雷军高端战略显威力 小米汽车不打价格战却迎盈利曙光-有驾

这种协同效应产生惊人的边际效益。YU7发布时,小米之家同步推出"智选套装",将车载冰箱、智能香氛等配件打包销售,使单客户贡献值提升34%。卢伟冰在财报会上透露:"我们的用户不是在买交通工具,而是在购入移动智能空间。"这种差异化定位,让价格战变得毫无意义。

盈利倒计时背后的硬实力

"下半年单季盈利"的承诺并非空谈。随着南京工厂产能爬坡,7月交付量已突破3万辆,规模化效应开始显现。更关键的是研发费用的边际递减——前期投入的智能驾驶系统、9100吨压铸技术等核心资产,正在新车型上快速摊薄成本。

野村证券报告指出,若维持当前增速,小米汽车Q4毛利率有望突破30%。但雷军的野心不止于此,欧洲市场的布局已提上日程。在慕尼黑设立的研发中心,正针对欧盟标准开发右舵车型。这场高端化远征,或将改写中国车企"低价出海"的旧剧本。

当行业困于价格战的泥潭时,小米用科技溢价开辟了新航道。正如其财报首页印着的那句"Sustainably Innovative",持续创新才是穿越周期的真正密码。在智能电动汽车的下半场,或许我们会看到更多企业放下价格屠刀,转而上演价值突围的好戏。你看好这种不打价格战的高端策略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