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新能源车界的“发光体”蔚来,如今竟陷入了如此尴尬的境地。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GIC一纸诉状,以涉嫌证券欺诈将蔚来送上法庭。不仅创始人李斌和前CFO奉玮被直接点名,就连去年就公开立下四季度盈利目标的李斌,也直接被冠以“最惨CEO”的称号。从前风头无两,现在却官司缠身。蔚来,你究竟是怎么把自己玩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先说说事发缘由吧。这场风波的起点源自一份三年前的做空报告,该报告由海外做空机构灰熊发布,直指蔚来财务报表上有猫腻,尤其是旗下负责电池租赁的子公司蔚能的会计处理不符合美国准则。起诉状里,GIC还较了个真,认为蔚来的所谓“电池租赁”过早确认收入,涉嫌虚增营收。而蔚来呢,解释则显得理直气不壮这种会计处理方式,在中国准则下也是允许的,意思大概是外国朋友多管闲事。
可是这么一扯,市场可不答应了,毕竟在市场上,“欺诈”“造假”这些字眼可是杀伤力十足。堂堂身家千亿的主权财富基金下场,直接把蔚来的股价打得“满地找牙”,港股一夜暴跌13%,美股也不遑多让跌了10%——市值蒸发百亿。你以为这就结束了?蔚来还在计划一笔百亿融资,但被这么“撕”一回,估计投资者的信心怕是被打击得七零八落。更可怕的是,这波操作还可能直接断送李斌这季度盈利的承诺。能不能完成“军令状”,估计得靠《奇迹笨小孩》里的台词“相信明天会更好吗?”
从某种意义上看,主权财富基金下场怒撕自己的投资企业这事,可谓奇中之奇。GIC背后站着的可是新加坡政府,手里攥着的是国家储备资金。这类基金投资,通常希望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绝非普通某些炒一波就跑的投机倒把机构。所以,能让GIC亲自下场,暴露国际圈政治色彩,也足以说明一件事——蔚来真是太能“闯祸”了。
可是话也说回来,这场官司到底是蔚来触了哪位大佬的逆鳞?最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是蔚来的“赔钱逻辑”。种电池、造车确实烧钱,但你卖得越多却亏得越多,这是啥哲学?根据财报,2024年蔚来亏损226.58亿元,每辆车赔得都超过1/3的车价。蔚来,你这口口声声喊的战略布局,到底是布局未来还是给自己挖坑?难怪加上卖车亏损、财务指控各种问题后,舆论直呼蔚来在上演新能源车界的“烧钱悬疑大片”。
再见一面,蔚来还有一手“绝活儿”,就是那些遍布全球的换电站,以及旗下被指控的蔚能公司。表面看,这套电池租赁商业模式很“环保”,车主买车少花钱,多充电。可是换个角度想,这不就是把账上的钱提前拿出来充饥斋吗?而且还通过钻财报的“法规空子”,把债务和折旧都甩锅给了子公司。真是要替设备喊一句“我太难了”。
但再一想,蔚来也不算孤例,看看其他跟风造车的竞争者,能存活至今的有几家?理想有突破,比亚迪自成王者,连问界这种后起之秀都敢扑上来抢市场。可以想象,新能源车行业的内卷已经把原本的“烧钱”硬生生卷成了“烧法律”。蔚来自然想努力搭上快车,可惜如今市场这盘棋,自己反倒成了炮灰。
话说回来,这次李斌的遭遇,恐怕还是给造车兄弟们敲响了一个痛彻心扉的警钟别仅仅想着账面数据好看得灵魂出窍,产业做大是有代价的,骗欺的钱恐怕消化不了后果。任何一块亏损拼图都有落地的时刻,只不过是迟早而已。
如今蔚来还能赖着一纸法律暂停令苟延残喘,但真正的黑天鹅可不会只搞表面功夫。如果最终证明了财务造假的事实,你是股东,都选择亲自下场割肉了,你还能指望谁来埋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