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7日,特斯拉在北美市场悄然上线了两款“廉价版”车型——Model Y和Model 3的“标准版”。Model Y起售价定为39990美元,Model 3为36990美元,分别比原版便宜5000和5500美元。这本应是一次刺激销量的利好消息,市场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反应:当日特斯拉股价暴跌4.45%,市值一夜蒸发约650亿美元。消费者期待的“平价特斯拉”终于来了,资本市场为何用脚投票?
这次发布的并非全新车型,而是对现有车型的大规模减配版本。以Model Y为例,新车取消了贯穿式前脸灯条、19寸轮毂需额外付费、座椅换为织物材质、前排座椅失去加热与通风功能,连车载收音机和低音炮也一并取消。悬架系统从主动减震降为被动,续航从571公里缩水至516公里。Model 3的减配逻辑类似,方向盘调节由电动改为手动,中控屏缩小,后排触控屏消失,甚至有消息称全景天幕被普通铁皮车顶替代。尽管三电系统和智驾硬件未变,但整体体验已趋近“驾驶机器”。
特斯拉的减配策略,直接动因是美国政策突变。2025年7月4日,美国国会通过《美丽大法案》,宣布自9月30日起取消新能源汽车7500美元的联邦税收抵免。这意味着,原本能省下近万元人民币的消费者,突然面临预算压力。为应对这一变化,特斯拉选择在政策落地后迅速推出低价车型,试图留住因补贴消失而可能流失的订单。此前,三季度49.7万辆的交付量中,已有大量“政策末班车”订单,市场担忧需求已被提前透支。
然而,投资者并不买账。华尔街分析师丹·艾夫斯直言:“只便宜5000美元,远未达到市场预期。”此前网络热议“14.99万元交个朋友”,让公众对“廉价特斯拉”抱有更高期待。如今的降价幅度有限,减配却如此彻底,导致产品陷入尴尬境地:它既无法吸引真正追求性价比的用户,又可能分流原版车型的潜在买家。更关键的是,资本市场担忧这暴露了特斯拉增长乏力的信号——在没有全新平台或爆款车型的情况下,只能靠“减配”来维持销量。
这一策略也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在美国3万至4万美元区间,现代Ioniq 5、雪佛兰Equinox等传统车企已推出配置更均衡的电动车型。而在中国市场,若该车以约23万元和20万元的价格引入,将直面小米SU7、比亚迪汉、小鹏P7i等强敌。这些车型不仅续航更长、智能化更高,内饰用料和舒适性配置也远超特斯拉“标准版”。消费者不再只认品牌,而是综合评估“每一分钱花得值不值”。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这款“廉价特斯拉”带来的选择困境显而易见。它保留了特斯拉的核心驾驶性能和基础辅助驾驶功能,但牺牲了大量日常使用中的舒适体验。织物座椅在炎热夏季易闷热,无加热通风功能在寒冷地区实用性大打折扣,取消收音机意味着网络信号不佳时娱乐功能归零。对于预算有限的用户,这些“看不见的减配”可能比价格本身更影响决策。
展望未来,特斯拉的挑战愈发清晰。仅靠减配现有车型难以打开真正的大众市场。行业普遍期待的是一款起售价下探至15万元以内的全新A级车——传闻中的Model Q。只有推出基于全新平台、专为成本优化设计的入门车型,才能真正实现马斯克“让更多人买得起特斯拉”的愿景。否则,当前的“标准版”可能只是权宜之计,既难提振销量,又可能损害品牌长期价值。
此次发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特斯拉在高速增长后的新困境:当补贴退坡、竞争加剧,单纯依赖品牌光环和极限降本已难以为继。电动车市场正从“技术红利期”迈入“综合体验竞争时代”,用户要的不再是“能开的机器”,而是一台兼顾性能、舒适与智能的完整交通工具。特斯拉能否在成本与体验之间找到新平衡,将决定它能否守住全球电动车领军者的地位。
全部评论 (0)